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有一个名叫好清村的黎族村庄,近年来因凤梨产业声名远扬。如今的好清村,田间上万亩凤梨绿意盎然,成熟时节果香四溢,村民们忙碌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份繁荣景象的背后,好清村“两委”干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好清村原本以种植甘蔗为主要经济来源,但收益微薄,产业发展滞后。20世纪80年代,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外来企业租用百亩田地进行凤梨种植。彼时,在凤梨种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村民李良妍,凭借自身努力,从普通帮工逐步成长为种植能手,通过自产自销两百多亩凤梨,每年收获几十万的收益,实现了生活的“华丽转身”。然而,由于村民对凤梨这一“舶来品”心存顾虑,加上成本、技术、销售渠道等诸多限制,好清村的凤梨种植始终未能形成规模产业。
为改变这一局面,2011年,好清村“两委”干部高瞻远瞩,开始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党员+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将发展凤梨产业作为全村的主攻方向。他们积极引入凤梨16号、凤梨17号、香水菠萝等特色高效经济品种,鼓励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带动群众以自主种植、土地出租、就业务工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在打造“一村一品”的进程中,以种养扶持产业衔接资金为有力支撑,推动企业(合作社)通过订单生产、资产收益等方式,让脱贫群众融入产业链,分享更多收益,实现增收。
好清村党支部书记何建才带头示范,不仅深入学习凤梨种植技术,还四处奔走联系销售渠道。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党员干部纷纷投身凤梨产业,为村民树立了榜样。韦荣德便是其中之一,2011年,他从海南农业学校毕业后,在村里的支持下,开始种植香水菠萝。从最初的“凤梨14号”到如今经济效益颇高的“金钻17号”,他不断钻研种植技术,如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凤梨产业的潜力,纷纷加入种植队伍。
在“两委”干部的努力下,好清村的凤梨产业蓬勃发展。当前,全村凤梨种植规模达1.3万余亩,年产值飙升至2.3亿元。村里一栋栋崭新的“菠萝楼”拔地而起,村道宽敞整洁,基础设施不断提档升级,一幅农业强劲发展、农村和美宜居、农民富足安康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缓缓铺陈开来。
为进一步提升好清村凤梨的市场竞争力,“两委”干部深知品质是关键。他们注重品种的更新迭代,从最初的香水菠萝,到如今的芒果凤梨、冬蜜凤梨等,不断探索推广自然熟等高品质种植模式,走标准化、高品质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比较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此外,好清村“两委”干部积极谋划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计划与企业合作建立凤梨产品分拣包装原产地仓库和服务中心,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申请“好清凤梨”地理标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在昌江农产品仓储物流产业园建设加工厂的衔接资金已到位,计划研发凤梨汁、凤梨豆浆等产品。同时,村里还开展过凤梨采摘活动,未来将精心谋划开发研学路线,探索“凤梨+旅游”的融合发展途径,完善民宿、饭店等基础设施建设。
谈及未来规划,何建才满怀信心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引进优质企业合作开展深加工,不断更新品种,提升品质。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让好清村的凤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好清村在“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凭借小小的凤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好清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好清村的凤梨产业定能迸发更强活力,为乡村振兴绘就更为绚烂的发展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