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量度中国步伐的里程碑和记录中国梦想的重要载体。广大党员干部要掌稳理想信念之舵、高扬为民服务之帆、力挥创新发展之楫,驾驭“十五五”规划之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征程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再启新程。
掌稳理想信念之舵,锚定方向不偏航,乘风破浪勇毅前行。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从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一路走来,我们经历重重考验、翻越道道难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经受住了来自政治、自然、经济等各方面的考验,闯过了难关、越过了险滩,成就了规划之舟的十足韧性。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历史交汇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的工作放到谋篇布局的“规划”大局中去思考、定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矢志不渝地追求远大目标、坚守理想信念,就能在“乱云飞渡”中锁定方向不偏航,护航规划之舟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高扬为民服务之帆,牢记初心不走样,行稳致远驶向彼岸。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无论是脱贫攻坚战场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还是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践行,或是民生工程里“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不懈追求,都彰显着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全过程,本质上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实践,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政策,都应镌刻着“为民”二字。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为民造福、为民谋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广泛发动群众建言献策,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急难愁盼问题,让规划编制广纳言、聚民智;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民生诉求收集、梳理、反馈机制,切实将民情民意转化为规划中科学有效的惠民举措,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规划之舟承载着人民的期待,行稳致远、驶向幸福彼岸。
力挥创新发展之楫,奋力前行不懈怠,再启新程驶向未来。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从“两弹一星”打破技术封锁到高铁网络织就中国速度,从5G技术引领全球通信变革到新能源产业重塑经济版图,创新始终是驱动中国发展的核心引擎。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十五五”规划编制实施,更需要以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开辟增长新空间。广大党员干部要胸怀“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和魄力,主动破除思维定式、突破路径依赖,敢于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改革、新业态培育等领域“试水破冰”。要鼓励基层探索“微创新”,总结推广“小岗村改革”“义乌模式”等群众首创经验,激活基层创新活力。要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挥动创新发展之楫,推动规划之舟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再启新程,驶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