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我在老城街巷守烟火

天津市2024年选调生 王串场街道秀茵明居社区党委副书记 杨向男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告别书斋案头,扎根街巷深处,这片承载着新中国工业记忆的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街道,如今早已成为我青春实践的“梁家河”。在这里,纵横的街巷、升腾的烟火、质朴的乡音,都在无声地教导我,如何在柴米油盐中追寻信仰的光芒,如何在街谈巷议里砥砺为民服务的初心。躬身其间,我以言为桥、以笔为媒、以脚步丈量这片热土,用心守护这份独特的巷陌温情。

以言为桥,​​始终心怀融入热忱。虽在大学的书本上学过不少语言音韵知识,但初入街道社区,党政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邻里间热情的招呼寒暄,其中那浓郁的津腔津韵、天津话独有的语音流变、吞音吃字现象依旧给我带来不少新鲜的挑战。一个无措的“啊?”字,常引来善意的笑声,却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欲扎根烟火深处,必先打通语言关。我甘当方言“学徒”,热线接听中,用心体味那份津腔独有的利落与幽默;入户走访时,细细咀嚼“津味儿”乡音背后流淌的生活智慧与真诚关切。笨拙模仿,真心融入。一句“结界”(姐姐)能拉近距离,一声“掰掰”(伯伯)温暖人心。融入之始,始于听懂一句饱含深情的方言,这不仅是语言的密码,更是走进群众心田的钥匙。作为基层选调生,要拿出甘当“小学徒”的谦卑姿态,虚心拜社区的老前辈为师,以归零之心将方言视作入乡随俗的“敲门砖”;要主动扎根街巷深处,察民情、解民意,在居民的“龙门阵”中磨尖耳朵、勤练嘴皮,让土言土语化为沟通的“连心桥”,以“乡音”换“乡情”。

以笔为媒,始终心怀治理匠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居民琐碎的忧烦,社区治理的难题,无不需要绣花般的功夫手艺,细细理顺。躬身践行中,我甘当“民情接线员”。每一通铃声背后,是对解决的期盼;每一次直面诉求,我都躬身聆听,详细记录群众所急所盼,用心协调沟通、跟踪问效。同时,我努力当好“社区智囊”。曾经校报编辑的经历,化作服务基层的巧思。通过深入调研走访,汲取社区治理灵感,创新推出《秀茵明居社区周报》三十余期。一纸薄报,是宣传政策的窗口、交流经验的平台,更是展示本土亮点、凝聚治理合力的阵地。从倾听记录到创新表达,在实践中,我不断将手中的笔锻造成服务社区建设的“绣花针”。作为基层选调生,要强化“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既要学会用“笨”功夫去干,又要学会用“巧”功夫去做。充分发挥青年人思维活跃、专业知识扎实的优势,聚焦社区治理、城市更新,大胆创新、小心实施,为社区建设贡献“新想法”“金点子”。

以步为尺,始终心怀传承担当。拥有70余年光荣历史的工人新村,如今正焕发着新的时代生机。作为青年选调生,我深感讲好“老街巷新故事”、活化历史文脉的责任与使命。在“修补巷”中我积极做好服务商户的“店小二”,配钥匙、补衣、修鞋、修钟表……让“小修小补”的便利服务重新点亮老街陋巷,让“方寸技艺”在烟火升腾中延续温情;我们探索实践党建引领“阳光物业”小区治理新模式,以“三微三小”环境治理“小切口”,撬动社区善治“大民生”,真正让居民们生活更舒心、放心、安心。昔日寻常的角落,如今悄然蝶变:廉洁文化园涵养清风正气,焕新的口袋公园里,“一老一小”在树影下尽享欢愉。作为基层选调生,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从“被动干”到“主动谋”,围绕“一老一小”所需所盼,练本领、下功夫、出实招,用零距离的服务纾解急难愁盼,用微治理的巧思点亮日常烟火,把民生小事办实、办细、办好,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发布人:逆风而行 发布时间:2025-6-18 09:07 收藏 阅读人次:2885

初审:雨霖林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