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土地,承载着粮食安全的根基、城乡发展的脉络、生态文明的底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命根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使命,以“大地守护者”的姿态,守护好每一寸土地,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视野,统筹全局谋土地保护之要。“地者,政之本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科学布局,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空间优化……土地始终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广大党员干部当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视野,谋划土地保护工作,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一方面,要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土地保护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的“一盘棋”中,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避免“摊大饼”式无序扩张;另一方面,要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完善“田长制”等责任体系,以“长牙齿”的硬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要始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积极探索“腾笼换鸟”“亩产论英雄”等创新机制,向存量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真正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释放最大价值。
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辩证思维,因地制宜拓土地利用之效。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禀赋差异显著。从东北平原肥沃广袤的黑土地,到南方丘陵的“巴掌田”;从西北荒漠的生态脆弱区,到东部沿海的用地高需求区……土地保护与利用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既要看到我国土地总量丰富的“家底”,也要清醒认识人均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现实挑战,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广大党员干部在土地保护实践中,当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方面,要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摸清本地土地资源的“底数”与“短板”,在耕地集中区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地力培肥等技术,提升耕地质量;在生态敏感地区,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推动退化土地修复治理,筑牢生态屏障;在城镇化进程中,探索“城市更新”“立体开发”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学习借鉴“亩均效益评价”等改革试点成果,将科学理念与地方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特色之路。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久久为功破土地治理之困。土地保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粗放发展遗留的历史欠账、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现实矛盾、资源约束加剧引发的新挑战,都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破解。从违法占地的隐蔽性、耕地占补平衡的复杂性,到土地流转中的纠纷隐患,每一项难题都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担当与智慧,唯有迎难而上、久久为功,方能守好土地资源的“红线”与“底线”。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整治土地领域突出问题。一方面,要强化动态巡查与执法监管,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针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建立台账、分类处置,以“啃硬骨头”的决心推进整改;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既抓好问题整治的“当下改”,又完善制度机制的“长久立”,深化土地管理领域普法宣传,提升群众保护意识,积极探索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激励等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通过持续发力、综合施策,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