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重庆市云阳县江口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要求,紧扣重庆市委《重庆市“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工作方案》的工作部署,积极响应云阳县委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的号召,围绕“强镇带村”战略目标,以“三破三带”为改革引擎,靶向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山区库区强镇带村提供江口样本。
破资源瓶颈之困,聚焦以产业带链条助力产业发展。山区库区镇域经济产业碎片化、工业基础薄弱,江口全镇36个村(社区)中仅 13 个村经营性收入超 20 万元,产业聚集度不足。镇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为指引。一是增强优势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强帮带”产业连片发展机制,向家坪千亩油茶示范基地带动周边3个村集体、42户农户发展油茶2000余亩,新建油茶加工厂2个,群众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双受益”。探索“人才带技术、大户带散户、企业带销路”的协同发展模式,助推沙溪、五星、团滩柑橘产业提能升级,企业保底收购,亩均增效800元,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提升传统农业产业科技含量。积极推动山地农业优品区建设,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产业融合机制基本形成。依托寿光技术建设Al智慧大棚150亩,推广沙溪粮油“标准地”,建成油茶、柑橘等5000亩特色基地,“技术托管+保底收购”让亩产增效800元;吸引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形成柑橘分选、茶油精炼等深加工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40%,三产融合让农产品“接二连三”,农民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三是打造农文商旅田园综合体。统筹整合“三河三路”六大通道禀赋优势,以水为带、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商为态、以旅为脉,深入挖掘商业、矿业、面业、农业等传统文化,催生精深加工、休闲旅游、养老服务、物流集散等二三产业,构建“一带一镇四区七园”的发展格局。
破片区融合之难,聚焦以规划带发展助力乡村建设。针对辖区面积广、管理分散、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难题,全镇创新构建“一核三片”总体框架。“一核”即做大做强江口城镇核心区,以滨河社区、和平社区为核心,联动团滩组团、新里组团、胜元组团,形成“一心三组团”的产城融合发展极,以“强镇带村”为抓手,紧扣“一地一标三区两城”现代化新云阳建设目标,推动点线面贯通、镇村景联动,有效提升片区发展融合度。一是把点做靓。立足“一中心三组团”,沿汤溪河打造休闲步道,以胜元组团和滨河中心形成“两轴、 一河、多节点”景观结构。团滩组团以道口经济打造美食经济集群,构建乡村建设新名片。新里组团全力打好环境蝶变战。二是把线串实。以贯穿江口全境的 G347国道串起新里、五星、团滩等“美丽乡村”,打造30公里“美丽乡村” 精品线,并通过对产业带上的“沙溪田园综合体”景区化打造,引导游客多停一刻、多看一处。三是把面激活。紧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要素保障、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和制约因素,创建“云阳见面·江口有面”特色产业金字招牌,并着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针对性地发展都市农业、智慧观光农业,逐步实现“强村”带“民富”的共富目标。
破利益联结之弱,聚焦以农民带土地助力民生改善。政府积极鼓励村集体和农民带要素参与产业融合实践,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迈上新台阶。一是让沉睡资产“醒”过来。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村集体和农户带农用地、宅基地、建筑物、劳动力以及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产业发展合作。沙溪村通过“小块并大块”整治,整合278亩碎片化耕地,建成智慧柑橘示范园,同时将17栋闲置农房统一流转,改造为柑橘洗选、包装车间,年处理能力达5000吨,实现群众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双受益”。 二是让广大农户“跟”上来。创新推行了“公司+项目+农户”模式,紧抓“两路一库”建设契机组建强村公司,加大在项目承接、金融税收、用地协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从而更稳健、更持久、更长远地带动村财增收、村民致富。通过劳务分包、建材供应等承接项目配套业务,2024年营收超80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30万元以上,6000余名村民按股分红。公司整合沙溪片区500亩闲置土地发展粮油种植,联合江星木业打造木材加工产业链,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250元。三是让利益纽带“联”起来。构建“三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在组织层面,统筹12个专业合作社、7个家庭农场成立产业联盟,覆盖农户率达83%。在分配层面,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报酬”的复合型分配模式,如千丘片区高山蔬菜项目,农户除每亩800元保底金外,还可获得净利润40%的分红。在服务层面,以“江口有面服务站”为载体,整合面业协会、乡贤理事会、平安志愿者队伍等23个社会组织,引导8000余户商户和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纠纷调解等事务,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