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学习陈云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将“时时”“事事”“处处”站稳人民立场铭刻于心、践之于行,方能真正读懂民心所向、汇聚民智民力,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彩答卷。
“时时在线”感知民情,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陈云同志在主持经济工作时,常深入一线车间,倾听工人呼声。他深知:“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党员干部当传承此风,让感知民情的触角时时灵敏畅通。要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主动深入田间巷陌,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在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喝一壶茶”中打开心扉,从锅灶边的唠叨、屋檐下的叹息里捕捉真问题。要善用网络平台、热线电话、代表联络站等载体,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意见收集网络,既关注网络平台的“高声量”,更留意空巢老人、残疾群体等“沉默少数”,让每份诉求都有回响的渠道。要精准研判梳理“民情图谱”,建立民情分析机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和科学研判,准确识别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紧贴民心脉搏。
“事事回应”化解民忧,把群众利益扛在肩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陈云同志常告诫干部:“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革命的和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讲真理,怎样对于老百姓有利,怎样对于革命有利,就怎样办。”1959年上海物资紧缺时,他力排众议保障“两白一黑”供应,生动诠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担当。党员干部当以此为范,让群众关切件件落地有声。聚焦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就医、养老托幼等民生痛点,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把群众的“揪心事”办成“暖心事”。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驾驭复杂形势的本领,把困难众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当作“第一战场”,用改革智慧破解老旧小区改造、跨域通勤等民生难题,将问题清单转化成可感可及的成效清单。学会同人民群众一起“回头看看”来时路,以老百姓的满意度为标尺衡量工作得失,及时修正调整,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
“处处创新”激活民力,把群众智慧攥在手中。民心所聚,伟力所生。陈云同志在制定统购统销政策前,专程蹲点河北棉区三个月,从老农“看天摘棉”经验中提炼出弹性收购机制。他曾多次指出,没有人民就没有英雄,离开群众,世上是没有什么诸葛亮的。这启示我们,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方能激活蕴藏于民的创造伟力。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初学者”的真诚姿态,设立田间课堂、工匠作坊,虚心向人民群众躬身问计,将田间地头的“土方子”提炼为振兴发展的“金钥匙”,使基层智慧转化为治理效能。在社区村组设立阳光议事厅,变“政府配餐”为“群众点单”,通过项目众筹、民主票选等方式,使民生工程从蓝图到落地皆有民声烙印。推广志愿服务积分体系,用服务积分兑换社区资源,通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让微光聚成星河,激发社区自治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