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信佳!又是一年毕业季,自2023年6月于新大红湖分别后,转眼已整整两年,乌鲁木齐天山区夏季燥热如火,离别时烈日当空,怀揣着对工作岗位的无尽期待,我快速登上了回川的航班,至此之后学生与您还没有机会再见。告别“象牙塔”的这两年来,我从“校门”回到“家门”,再到步入“机关门”,在您的影响和支持下,我每一步都踏得勇敢而坚定,逐步在基层这片沃土上实现着自己的期盼和小小愿景。趁此工作闲暇,学生以信件的形式,和您开一次特别的“组会”,向您详细汇报我离校后的学习及工作情况,盼望能再次得到您的指导。
戒骄戒躁,从头出发。从“象牙塔”到“田埂间”,怀揣着刚毕业的梦想、激情与斗志,我背着行囊来到四川东部这个小县城,摩拳擦掌、踌躇满志,迫不及待地想要奔赴人生的第一个“练兵场”,准备用自己的所学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那时候的我意气风发,以为社会不过是研究生院的“进阶版”。直到我因为一篇篇怎么都写不好的经验信息、一次次难以沟通的工作电话、一个个等待审核的不眠之夜而感到心力交瘁、不断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候,我才理解到“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意识到自己的片面和无知后,我很快地接纳了自己的不足,开始以“空杯”的心态去提升自己——不懂高质量文章怎么撰写,就去研究室跟“大笔杆子”们讨经验、求方法,虚心学习,拜文笔过硬的“小孩哥”为师。对接工作没经验,就提前做好“提词本”,把沟通中要说明的重点问题打好“草稿”、做到交流顺畅、答疑准确。方案始终难以通过审核,那就逐字逐句检查,剖析自身不足,并找好“老师傅”,争取“高人”指点。渐渐地,我开始真正地触摸到这份工作的要义,面对棘手的任务,也能做到四平八稳、不慌不忙。
摸爬滚打,拔节生长。身在基层,则需直面群众,只有不慌乱、不逃避、不推诿,敢于承担责任,才能走进群众,才能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中,获得群众的信赖。回想起自己初到基层工作时,不熟练业务,不了解村情,下乡时总能听到隐隐约约的评价:“有点瘦噢”“年轻人怕是不能吃苦哟”。那时候,在大家的眼里我就是个“愣头青”,是个完全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小白”,面对群众的窃窃私语,难堪和拘谨迅速涌上我的心头,害羞得“面皮”也经常尴尬到绯红。面对这种“逆境”开局,我没有选择退缩或放弃。我深知,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挑起担子,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感受群众所思所忧,才能真正获得大家的认可。从那时开始,我逐渐不惧做“热锅上的蚂蚁”,不怕接“烫手的山芋”,烈日下的稻田助农收割现场有我、早晨六七点的辣椒采摘基地里有我、村集体经济农特产品直播后台有我、居民安全隐患排查的路上有我。“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像“野草”一样,扎根于基层和群众,“低调”蓄力生长不张扬,坚韧不拔越挫越勇,迎着“春风”吹又生,汲取奋进无畏的力量,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与使命。
奔赴山海,不负热爱。亲爱的导师,我始终记得您是一个热爱大好河山的人,如果您有闲暇时间,我一定要邀请您来我“驻扎”的这个位于四川东部的小县城游玩,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也是我不断受到打磨、感受工作“辣味”,实现快速拔节生长的地方。在这里,我深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与村民“拉家常”“联感情”,勤学“施肥”、用心“浇灌”,以脚步丈量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将“书生气”转变为“泥土气”,努力让自己从一问三不知的“愣头青”一步步成长为充满“乡土味”的“老师傅”。在这里,我还旁观了群众送别驻村第一书记的依依不舍,领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干群“鱼水情”;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直播带货”,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困境;参与了一线的防汛救灾工作,知道了什么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工作要在一线推动、问题要在一线解决、矛盾要在一线化解、感情要在一线培养,这是我在基层收获最大的感悟,也让我能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魄力一路向前、披荆斩棘。亲爱的导师,毕业后我有过很多担忧泄气的瞬间,但更多的是攻坚克难、不断淬炼过硬本领的坚持,在这远离新疆大学的乡间小道上,我找到了前进方向。“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继续在基层的沃土上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牢记责任和使命,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在枝叶关情中奔赴为人民服务的下一场山海。
亲爱的导师,时光飞逝,转眼又来到毕业季,打开手机才惊觉上次联系还是去年教师节,学生给您发了节日讯息后,您回复道“谢谢你好孩子,要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祖国,还要常联系”。于是学生在工作闲暇之余给您写了这一封信,借此汇报我离校两年后的情况,您不必担心,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同时希望您注意身体,今年国庆学生或许有机会重返红湖,到时候一定去探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