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新华乡澜沧江畔的沙帽、凤云等村寨,木棉吐絮,洁白轻盈。这些自然的馈赠,在当地党组织引领下,在一批心灵手巧的苗家绣娘手中,正转化为承载民族文化与美好愿景的特色产业——木棉花絮枕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的生动实践。
古法新用,“籽”藏深意寓振兴
“木棉枕头讲究成双成对,更要精心放入木棉籽,寓意‘多籽(子)多福’,更是我们民族团结、籽籽同心的象征。”一位资深绣娘边整理蓬松棉絮边介绍道。当地党组织深挖这一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引导群众在遵循古法——采摘、晾晒、手工揉搓去杂的基础上,特别保留了黝黑发亮的木棉籽,均匀混入精心处理的棉絮中。这不仅优化了枕头的透气结构,更赋予其“攀枝结子(籽)”、福泽绵长的美好寓意,将朴素的农副产品升华为富含民族文化深情的艺术品。过去,新婚夫妇共制木棉枕寄托甜蜜憧憬;如今,在党组织带领下,这“藏福”技艺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绣娘“针”情,技艺传承促发展
承载“福籽”的枕套,是苗家绣娘施展才华的舞台。她们飞针走线,在天然麻布上精心绣制繁花、瑞鸟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将实用品升华为饱含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这木棉枕,透气舒适,经久耐用,外层苗绣更是锦上添花。”绣娘马国香边为枕套绣制精美边饰边说。当前,新华乡现有绣娘28人,并以沪滇协作项目为契机,有计划分批组织部分绣娘到上海培训,争取在传承好“指尖技艺”的同时创造出“指尖经济”。
组织引领,飞絮时节织“锦绣”
木棉枕头制作,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组织引领下产业振兴的缩影。每年木棉飞絮时节,村寨里收集“木棉云”的景象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在当地党组织和妇联等组织的积极推动下,通过“传帮带”、技能培训等形式,老一辈绣娘悉心指导年轻一代:从挑选洁白棉絮、揉搓去杂的精巧手法,到枕套上飞针走线绣制吉祥纹样的精湛技艺。这种指尖的传递,不仅确保了木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让浓浓的亲情、乡情与民族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24年,沙帽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62.3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46.31万元。
凤庆县新华乡党委高度重视这一特色产业,积极搭建平台,培育乡土人才,将苗家绣娘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正如绣娘马国香深情所言:“这一针一线,传承的是老辈人的智慧与祝福。枕中藏的‘福籽’,绣上的吉祥图样,承载着我们苗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组织带领下,我们更坚定了用双手绣出乡村振兴新画卷的信念。”小小木棉枕,正成为当地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