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林间沃土砺初心 青山有道践使命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水南镇对口村选调生 张志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绽放,我带着这份炽热的信念,奔赴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水南镇对口村,踏入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宁静村落,开启了我的选调征程。初来乍到,车窗外连绵的青山如一道天然屏障,隔开了过往熟悉的生活,也像是在叩问我的初心:当脚下的土地变得陌生,当眼前的风景不再繁华,我是否还能坚守最初的信念?然而,当我的双脚踏上这片土地,当我的目光穿过百亩新桐林,当乡亲们用带着浓浓乡音的话语向我问好,我渐渐读懂了工作的意义。

青山脚下,我从理论的光芒迈向产业的破题之路。2023年初夏,初到对口村,满眼的苍翠让我心旷神怡,但可耕地的稀缺又让我眉头紧锁。百亩新桐林郁郁葱葱,林下却寂静无声,乡亲们坐拥“绿色银行”,兜里却没几个活钱。老支书随口一句“要是能种点值钱又不碍树长的东西就好了”,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我开始疯狂查阅资料,四处向专家请教,终于,柊叶——这种能为地方特色美食增添独特风味的“黄金叶”进入我的视野。它喜阴耐湿,仿佛天生就该生长在这新桐林下,而当地蓬勃的特色食品产业更是为它提供了稳定的需求。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难题接踵而来。村民怀疑林下黑暗潮湿,东西难以生长,更担心销路和技术问题。好在村两委已经未雨绸缪,为销路四处奔波,提前与当地龙头企业签下柊叶采购合同,这相当于给村民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在合作社牵头下,30亩“试验田”正式开启,我们忙着清杂、整地、选苗……林间从此多了我们忙碌的身影。而我也在一次次实践中领悟,乡村发展的钥匙,就藏在对乡情的深刻洞察与务实行动之中。

在拓荒育业的征程中,我用系统思维激活沉睡的资源。产业起步,关卡重重。我和村两委同志拿着规划图,在林间反复踏勘,依据光照湿度的差异,精心划分种植区域。碰上连续晴天,我们便带领村民挖沟渠、铺管道,将山泉水引入柊叶地,让萎靡的幼苗重焕生机。而盘活“边角料”更是关键一步,“三清三拆”后闲置的空地、房前屋后荫蔽的角落,都成为柊叶的“乐土”。我们挨家挨户动员,承诺免费提供种苗技术,还兜底收购,成功将“要我种”转变为“我要种”。曾经被遗忘的角落逐渐铺满鲜绿,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小金库”。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借智”成为当务之急。对接高校科技特派员团队时,教授们蹲在柊叶地里捻土查虫,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绿色防控,为我们送来诸多“科技锦囊”。他们提出的林下复合种养构想,更是为产业升级打开新的大门。看着一捆捆青翠柊叶装车运往工厂,村民领到工资露出灿烂笑容,我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要深耕土地,更要挖掘产业链的无限潜力。

榕荫情深,我在乡音里触摸到民心的温度。村口那棵百年古榕,成为我融入山乡的坐标。初来时,村民口中的“新来的研究生”带着距离感,我开始揣着茶壶在榕树下“摆龙门阵”,用生硬的方言学种地、聊家常。当称呼从“研究生”变成“小超”,我完成了从书卷气到泥土香的蜕变。在榕树下的“板凳会”上,我学着用种地养鱼的例子讲政策;台风季跟着应急队查隐患时,我懂得了“宁可十防九空”的深意;走访脱贫户时,我明白“柴米油盐”里藏着最真实的民生。当村民主动交来扩大种植的申请书,当周边村落来人询问经验,我知道,最珍贵的,是群众眼里的信任与期盼。

如今,再望对口村,新桐林与柊叶交织成的立体产业带如绿色织锦铺满山坳。晨雾中,林间传出村民劳作的声响,科技特派员的身影又出现在地头,这是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奔赴。青山无言,却见证着我的成长。我以柊叶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青春的答案,每一笔都饱含着对口村泥土的芬芳与乡亲们的殷切期望。

发布人:张小志 发布时间:2025-6-20 14:51 收藏 阅读人次:32241

初审:余路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