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是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安全生产,是民生之基、发展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安危,多次就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我曾在市应急管理局工作,如今身处乡村振兴最前沿的农村,双重工作经历时刻警醒着我:安全事故的毁灭性后果不容忽视,而农村地区点多面广、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更决定了乡村安全生产须臾不可放松,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唯有将安全理念深植于心、安全责任扛牢在肩、安全行动践履于行,方能在广袤乡野间筑起一道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守护的生命安全防线。
宣教浸润日常,于春风化雨间厚植“人人讲安全”的土壤。思想引领行动,意识决定安危。在市应急管理局工作时,接触到的大量事故案例都指向一个共同点:安全意识淡漠往往是事故的温床。基层实践更让我确信,农村安全生产宣教绝不能仅靠文件传达、标语上墙,必须“沾泥土”“带露珠”,将工作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灶台炕头。基于此,要推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系统融入村党总支和各党支部“三会一课”及日常学习,为村组干部提升政治站位、筑牢责任担当。宣教内容上,要聚焦农村实际,紧盯农用机械、自建房、燃气交通、防溺水防火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领域,用生动的方言土话解读政策法规和安全常识。形式上,善用大喇叭、微信群、村务公开栏等载体,结合本地真实案例,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视频、警示图、顺口溜等,变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让安全知识可知可感、入脑入心。还要推动安全宣讲进村组、进家庭、进校园、进小作坊,利用农闲、集市、节庆等契机,邀请应急、消防等部门专业人员现场讲解演示,让安全意识常驻心间,真正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在乡村沃土上培育起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演练贴近实战,于未雨绸缪中淬炼“个个会应急”的本领。防范风险,既需警惕之心,更需化解之能。在市应急管理局参与协调处置突发事件时,我认识到“黄金救援期”的宝贵和基层第一响应力量的关键。农村地区点多面广,专业救援力量到达需要时间,提升村民自救互救能力则是守护生命的关键之举。因此,我认为应急演练绝不能搞“花架子”、走过场,必须立足实战、贴近地气。设计演练内容时,要紧扣村内实际风险点,如森林火灾、汛期洪涝、老旧房屋、儿童溺水等。重点组织村民掌握初期火灾扑救、触电急救、溺水救援、紧急避险疏散等基础、实用、保命技能。还要将应急演练纳入村级常态工作,结合季节更替、风险演变,定期组织不同规模、场景的实战演练。培养村组干部成为“明白人”,组织青壮村民练成“多面手”,引导全体村民争当“第一响应人”。通过反复操演,熟悉流程、掌握器材、明确分工,将应急技能转化为本能反应。同时,积极对接乡镇应急力量,争取专业指导。利用村内场地搭建简易演练场景,借助手机平台推送微课程,普及应急知识。确保关键时候人人知流程、懂操作、会求助,锻造一支拉得出、顶得上、处置好的村民应急力量,为专业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排查深耕细作,于见微知著间织密“时时查隐患”的网络。“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在市应急管理局参与安全检查的经历,让我深知隐患的隐蔽性和破坏性。农村的安全隐患常藏匿于看似平常的柴草堆垛、老旧线路、农用车辆之中。作为走村串户的“前哨兵”,我坚持排查必须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要结合本村实际,细化压实村“两委”、网格员的包片排查责任,充分发挥村干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定期开展“梳篦式”巡查,覆盖农户庭院、村内企业、经营场所、水库塘坝、在建工程等,确保排查无死角、无盲区。排查时还要紧盯农忙时节(农机安全)、红白喜事(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节庆假期(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极端天气(防汛防火)等重点时段;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居住环境安全)等重点人群;严查违规操作(农机)、私拉乱接电线、易燃物违规堆放等常见隐患。搭建微信群、电话等“隐患随时报”渠道,鼓励村民成为隐患“发现者”、安全“监督员”,并邀请乡镇安监专家对重点领域“深度体检”。坚持对隐患即查即改、限期整改、跟踪督改,确保风险化解于萌芽,让守护生命安全的“防护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从市应急管理局的“应急人”到乡村振兴一线的“村里人”,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守护生命的初心与责任。在市局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也熟悉了工作方法;而基层的实践,则让我更真切地感知到农村安全防线的薄弱环节和提升路径。我将继续发挥双重经验优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时时查隐患”在乡村落地生根,用心用情用力筑牢这道关乎千家万户幸福的“生命防线”,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贡献自己坚实的安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