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六月蝉鸣又起 青衿之志可期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胡家营镇大桥村书记助理 刘和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仲夏时节,鄂西北山村的蝉鸣再度响起,背靠蜿蜒绵亘的大山,面向阡陌纵横的田埂,浓浓的乡土气息蕴养我的选调初心,从书斋到田垄的跨越,正是将青春抱负转化为为民实效的蜕变过程。

蝉鸣之始勇于破土,怀揣“勤学好问”的学徒心,躬身实践破除“书生气”。初到村时,面对方言障碍和陌生的村情,我一度陷入听不懂、说不清、干不动的困境,与群众交流时常听不懂,只能干笑着应对,“听不懂就去学,总能学会的”,在村书记的鼓励下,我闲暇之余专钻“群众堆”,与大爷、大妈们唠家常,竖起耳朵认真听群众讲的每一句话,用蹩脚的方言回应着,慢慢地竟真的做到了无障碍沟通。“老柯,你搞咋子?”“阔竹子扎地边,晌午可家吃饭呐。”群众亲切的回应使我心中升起阵阵暖意,从“言”出发,“书生气”慢慢褪去,我与百姓的距离更近、更暖了。

为了能成为村里的“百晓通”,我一家一户上门走访,一田一路用脚丈量。这是大桥村二组4号刘某家,这是大桥村三组桃园,这是三组油坊沟,这是二组黄土梁……边走边看,一笔一画在本子上画出民情地图。渐渐地对村里的情况熟络起来,仿佛从一位“异乡人”转变为“本地客”。在山野、村房中奔波,眼前的一草一木如此熟悉,群众的家长里短在耳边徘徊。基层工作就是身体力行,用心融入这田埂、旷野、民情中,扎根泥土,走出不平凡的为民之路。

蝉鸣见证蜕变之艰,坚定“以百姓心为心”的追求,攻坚克难中锻炼“钢筋铁骨”。基层的磨练是最好的成长,作为一名选调生,要有突破舒适区的魄力。面对安置点小区环境整治工作中部分居民的抵触,我没有退缩,而是创新“积分制”激发参与热情,带领群众迎着烈日,铲草、填埋违规菜地、填补路面坑洼;清理院落垃圾堆、荒草堆,翻修旧井盖,扛着水泥桶上屋顶修补漏处;编写组规民约,破陋俗、树新风;夜晚和群众“围炉而坐”,倾听他们的想法,总结整治的问题和不足。

几经艰难,终成“大功”。漫步在改造后的小区里,孩童们的欢声笑语,广场舞轻盈的旋律,都让这一切努力来得值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于我们选调生来说,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淬炼着实干担当的本领,从群众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交口称赞,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以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敲,以“绣花功夫”一针一线做,才能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蝉韵应和民生之音,厚植“一枝一叶”的情怀,在细嗅蔷薇中滋养“赤子心”。老百姓的需求从来都是实在的、具体的。“小刘,我家的地让水厂的排水渠冲垮了!”为化解企业与村民纠纷,我奔赴现场实地测量毁田面积,倾听村民诉求,耐心与群众和企业协商,促成赔付和解。王大爷在和解书上按下红手印时,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年轻人办事公道,我信得过!”“大爷,眨眨眼,哎对喽”“婶子,您张张嘴”……为方便群众领取养老保险金,带着设备走遍了全村56户老人家庭,上门进行生存认证。90岁的李奶奶顺利完成认证时,她紧紧握住我的手说:“恁们太贴心了。”一张张充满笑意的脸庞映在我心里,化作我继续前行的动力,看到乡亲们竖起的大拇指,这份质朴的信任让我明白:基层工作虽辛苦,但一切都值得。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民生关怀贵在细致入微,把晦涩难懂的民生政策转换为群众能听懂、看明白的“小人书”,用民生笔记记录好每家每户的具体困难,用最细致的方式做好医保、养老、防返贫监测、困难群众慰问等民生工作,把冰冷的数字转换为“民生暖流”。永远扎根群众之中,把繁琐的流程简化为“便民直通车”,始终站在百姓身边。用脚步丈量民情温度,用双手托起民生重量,让每一项政策都带着泥土的芬芳,每一份服务都透着人情的温暖。

发布人:小刘要努力 发布时间:2025-6-25 16:42 收藏 阅读人次:1312

初审:余路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