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汛情紧急。连日来的强降雨让农村地区面临严峻考验,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群众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情况调查、防溺水宣传等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摆在驻村党员干部面前。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防汛救灾的压力,更见证了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担当身影。这场防汛救灾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党员干部的初心本色;又如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基层治理的成色与效能。在这场大考中,广大党员干部用行动交出了三个沉甸甸的答案:以心换心,用脚步丈量民情,在风雨中筑牢党群连心桥;以智克难,用科技精准防御,让科学研判成为防汛利器;以谋致远,用系统思维强基,将应急经验转化为长效治理。
以心换心:用脚步丈量民情。在防汛救灾第一线,党员干部必须筑牢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这是我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站稳脚跟的根本保证。记得那天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险情征兆时,我和村“两委”干部冒雨挨家挨户走访,劝说群众做好转移准备。有位独居老人开始不愿离开,我们耐心解释地质隐患的危险性,帮助收拾重要物品,最终说服老人到子女家暂住。虽然最终该隐患点没有发生山体滑坡,但老人感动地说:“看到你们这么认真负责,我们老百姓心里就踏实了。”这样的场景在防汛期间并不少见,它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此轮强降雨过程中,仅我们村就组织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1处次,劝导转移安置群众80余人。数字背后是村“两委”干部们不眠不休的付出,是“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责任担当。当我们把群众的生命安全看得比自己的舒适更重要时,当我们把群众的财产损失当作自己的损失来对待时,我们就能在关键时刻赢得群众的理解与配合。这种血肉联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日常走访中与群众建立的深厚感情,来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时的用心用情。防汛工作警示我们:只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才能在危急时刻成为群众最信赖的依靠。
以智克难:用科技精准防御。面对持续的强降雨天气,科学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成为检验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尺。在参与农作物受灾情况调查时,我们发现传统经验判断与实地勘测数据存在差异,这促使我们反思:防灾减灾必须坚持科学态度。一位群众感慨:“过去防汛,我们主要靠经验,现在有了气象预警、水位监测系统,预防工作更加精准了。”科技手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应急响应机制。我们村之所以能在强降雨来临前做好充分准备,得益于镇里每季度开展的防灾演练和村里的日常隐患排查。党员干部既要有“用数据说话”的理性思维,也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意识。在组织防溺水宣传时,我们改变以往简单发传单的做法,转而分析水域安全隐患,针对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开展入户宣传,并在危险水域设置警示标志。这种基于实际情况的精准施策,使防范效果明显提升。防汛实践教会我们:在极端天气多发的今天,党员干部必须培养“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的风险意识,既要避免经验主义,又要克服侥幸心理,在科学防范和主动作为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以谋致远:用系统思维强基。持续的强降雨暴露出的基础设施短板和治理弱项,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系统思维和长远眼光,将防汛经验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契机。在统计受灾情况时,我们发现部分农田排水不畅,一些村道存在积水问题,这些情况的背后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一位参与过多次防汛的老党员说:“防汛工作要平时下功夫,不能临时抱佛脚。”这提醒我们: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止于应急处突,而应注重日常防范。我们正着手将此次防汛中发现的问题纳入村庄建设规划,推动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完善排水系统,提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同时,通过这次防汛,我们也发现了群众防灾意识有待提高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培育村级应急力量,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让安全防范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防汛工作启示我们:优秀的党员干部既要能打好眼前的“保卫战”,更要善于谋划长远的“提升战”,通过“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把每一次防汛经验都变成提升治理能力的机遇,筑牢农村发展的安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