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10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广东省汕尾市举行。这位将一生深藏于惊涛骇浪之下、铸就大国重器的民族脊梁,最终魂归他为之倾注全部心血与忠诚的碧海蓝天之侧。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广大党员干部当深切缅怀黄旭华院士,致敬其以身许国的赤诚、勇攀高峰的锐气和甘于无声的奉献,汲取奋进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
致敬黄旭华院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的赤胆忠诚与使命担当。“我这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这句朴实无华却重逾千钧的话语,是黄旭华院士用一生践行的铮铮誓言。从青年立志“科学救国”,到毅然投身于那个“连核潜艇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绝密事业;从告别家人、隐姓埋名三十载,到父亲临终也未能知晓爱子所为何业……他将对亲人的思念深埋心底,将对祖国的忠诚举过头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用最深沉的方式诠释了家国大义。当核潜艇第一次劈开深蓝的波浪,当《义勇军进行曲》在浩瀚大洋深处奏响,那无声的惊雷,是对他“了却国家天下事,一头白发终不悔”赤子情怀的最高礼赞。广大党员干部当以黄旭华同志为榜样,筑牢许党报国的信仰之基,常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担当之心,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伟业,甘做隐姓埋名人,主动到艰难困苦处淬炼筋骨,勇挑时代千斤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时刻准备着冲锋向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努力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赶考成绩。
致敬黄旭华院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求索锐气与创新胆魄。核潜艇,是集尖端科技于一身的“国之重器”,研制之路荆棘密布。面对技术封锁、资料匮乏的绝境,黄旭华带领团队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我们靠算盘和计算尺,也要造出自己的核潜艇!”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彰显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攻克了最尖端的技术堡垒;用“骑驴找马”的智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最令人动容的是,花甲之年的他,作为总设计师,不顾劝阻,毅然决定亲自登艇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成为世界上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师。“深潜试验不是要人去‘光荣’,而是要人去把试验数据完整拿回来!”正是这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探索与“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无畏勇气,铸就了守护万里海疆的“定海神针”,为我们挺直了脊梁。广大党员干部当学习黄旭华同志“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与“敢闯无人区”的胆识,增强创新锐气,破除思维定势,敢于“深潜”到矛盾最集中、挑战最严峻、技术最难点的第一线,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以极致的标准要求自己,以“痴迷”的状态钻研业务,不断攻克“娄山关”“腊子口”,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扛在肩上,把科技创新成果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致敬黄旭华院士“甘做基石,托举鲲鹏”的淡泊名利与无私奉献。三十载隐姓埋名,意味着放弃学术扬名的机会,割舍常人的天伦之乐,黄旭华对此并无怨言。他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养了一代代顶尖的核潜艇人才,托举起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巍巍大厦。功勋卓著,却生活简朴;荣誉等身,却心系苍生。他将所获的巨额奖金几乎悉数捐出,用于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自己却保持着近乎清贫的生活状态。他常说:“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这份“深潜”无声的奉献,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崇高境界的生动注脚,映照出一位共产党人最耀眼的精神底色。广大党员干部当以黄旭华同志为标杆,牢记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民,厚植“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公仆情怀,深刻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真正沉到田间地头、车间厂矿、街头巷尾,用心倾听民声,用情体察民情,用力解决民忧。要学习他“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品格,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看淡个人得失,以“痴”心不改的服务热忱,一件件做好人民群众满意的事,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掌声、换取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