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写在七一:我们行走在这土地上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选调生 潭渡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吕欢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中国共产党迎来第104个生日,这片红旗护卫下的土地随着历史滚轮的前进,正展现着勃勃生机。六七月份,正是瓜果挂枝、骄阳似火的季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潭渡村村委会里正热火朝天,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老中青三代党员干部正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共同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奋斗之歌。

年轻的联村干部小汪早早就来到村委会,按照分配好的组别找到相应的网格员了解情况。她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家各户的基本信息。“凌叔家养了三十多头猪,李婶的果园今年挂果特别好……”这些数字和细节,都是她一次次走访积累的成果。刚开始入户时,小汪常常碰壁,村民对这个戴着眼镜、瘦瘦小小、说话文绉绉的“城里娃”充满戒备。但她并不在意,虚心向老同志请教方言土语,学习与农民打交道的技巧。渐渐地,她能准确叫出每位老人的称谓,知道谁家孩子在外打工,谁家需要特殊照顾。今天,她正耐心地给居家的村民们打电话:“叔,您别急,这个信用村建设对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下午就去您家详细解释。”放下电话,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些“90后”党员干部,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能力,用青春的热血浇灌着这片土地。

雨姐是村委会副主任,既是村情的“活字典”又是科技应用的“把关人”。她既能娴熟地操作电脑录入数据,又能准确地指出地图上每户人家的位置。“这组都是外来户,基本都在外地打工,得通过电话联系。”她一边说着,一边在系统中调出联系方式。作为村里的中坚力量,雨姐经历了从纸质档案到电子台账的变革,见证了农村工作的时代变迁。她总说:“我们这代人要承上启下,既不能丢了老传统,又要学会新本领。”中年党员干部就像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用实干和智慧推动着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黄婆婆是村里的“老熟人”,今年已经六十有八,退休返聘后在村委会“打辅助”。别看她头发花白,走起路来比许多年轻人还利索。“小汪啊,去老刘家得走小路,大路绕远。等会还能路过咱们村的黄宾虹故居哩。”她一边带路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村里的情况。这位有着四十九年党龄的老党员,对每家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七组老凌家儿子刚考上大学,家里正为学费发愁;六组李叔的腿脚不便,需要定期打电话……”在信用村入户工作中,她不仅积极带头配合,还主动请缨当起了“向导”。烈日下,她坚持带着年轻干部走遍每个角落;风雨中,她耐心向村民解释政策。有人劝她歇歇,她总是笑着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为党做点事,心里踏实。”老一辈党员干部用他们的坚守和奉献,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年轻一代树立了光辉榜样。

在潭渡村的田间地头,老中青三代党员干部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年轻人带来新思维新技术,中年人贡献经验和智慧,老一辈传递精神和传统。他们共同绘制“民情地图”,建立“信用档案”,让党的惠民政策精准落地。当夕阳西下,三代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仿佛连接着村庄的过去与未来。他们走访过的每一户人家,记录下的每一条信息,都在为信用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葱郁的庄稼和整洁的村舍,更看到了一个政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从黄婆婆布满皱纹却坚毅的面庞,到雨姐沉稳干练的身影,再到小汪朝气蓬勃的笑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这里得到生动传承。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潭渡村的老中青三代党员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只要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这片土地就永远充满希望,党的事业就永远年轻。我们行走在这土地上,脚步坚定,目光如炬,因为我们知道,前方是更加美好的明天,是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的生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发布人:知之复知之 发布时间:2025-6-30 16:42 收藏 阅读人次:676

初审:杰瑞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