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古榕新枝扎沃土 根须深处砺初心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委政法委员会选调生(东凤镇仙桥村党总支部原书记助理) 陈洁雯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22年深秋,我带着憧憬与几分忐忑,走进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东凤镇仙桥村。村口那棵虬枝盘结的老榕树,低垂的气根轻轻拂动,仿佛在无声叩问:“从书斋到田埂,该如何跨越?”七百多个日夜悄然流过,汗水浸润了脚下的泥土,答案也在躬身实践中渐渐清晰:“青年党员的根须,唯有深扎沃土,服务群众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这段驻村岁月,便是我生命里一段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珍贵旅程。

摸清家底,扎下根须。驻村首课就是摸清村里的“家底”。在村“两委”带领下,我揣着笔记本一头扎进了7个村民小组。商铺攀谈、围坐茶聊、田间驻足……本子上记满了各家各户的人口结构、实际困难和心中期盼。这“笨功夫”让我渐渐摸清了仙桥“脉络”:5220位乡亲、931亩耕地、18户脱贫户……当这些数字和故事汇聚起来,一份带着泥土气息的《仙桥村情报告》诞生了。这三万多字的报告是我扎进这片土地的“根须”,更为日后工作打下了基础。后来,报告里关于环境整治的建议化为行动,看着村容村貌一点点改善,我深感沉下去摸到的实情、笔尖流淌的心意,也能撬动民生的重量。

风雨淬炼,根韧劲生。真正的考验,往往猝不及防。驻村才第十天,疫情突袭。面对汹涌的返乡潮,我和村“两委”争分夺秒设计出“仙桥返乡报备二维码”,把繁琐的线下登记变成了“指尖秒办”。然而,线上便捷替代不了线下坚守。从烈日当头到夜幕低垂,整整四个半小时,我套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钉在座位上当起核酸采样信息录入员。没喝一口水,没歇一口气,汗水很快浸透了后背,面罩上的雾气模糊了视线,湿滑的手机屏幕让指尖的每一次点击都格外艰难,嗓子也哑了。当为最后一位乡亲录完信息,按下确认键时,疲惫感像潮水般瞬间将我淹没。忽然,一双布满皱纹的手递来一杯温热的工夫茶:“妹仔,歇口气,饮杯茶吧。”滚烫杯壁传来的暖意,瞬间融化了湿透防护服下的僵硬与疲惫;微涩茶汤入喉,更让我品到了被乡亲接纳的甘甜——这杯茶,是风雨中滋养根须的力量。每一次急难险重,都是对韧性的无声淬炼。

枝叶关情,润泽新苗。驻村工作,既需要冲锋陷阵的勇毅,更离不开春风化雨的耐心。推广“金钟罩”反诈平台起初遇冷,村口粿条摊吃早餐的烟火气给了我灵感。我搬起板凳坐到食客堆里:“阿叔您看,注册这个‘金钟罩’,要是遇到骗子,警察立马提醒您!”见老人犹豫,我翻出真实案例耐心讲,汗水滑落也顾不上擦。终于,他点点头:“阿妹,信你,帮我装上!”如今,村里5000多人都纳入了防护网。这份朴素信任,正是村里百年“太和善堂”的互助精神在数字时代长出的新枝。守护文脉也同样需要用心,端午节龙舟竞渡,我端起相机,用镜头捕捉到老师傅摩挲旧鼓时的专注眼神,定格下青年挥桨时溅起的晶莹浪花……这些充满生命力与乡土情的瞬间,最终凝结成一组照片《风雨无阻传承百年龙舟文化 奋勇争先赓续拼搏龙舟精神》,在广东省“讲村史展村史传村史”2023年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中获得优秀作品奖。光影为媒,让沉睡的龙舟精神“活”了起来,悄然滋养着文化自信的新苗。

笔墨筑基,情暖烟火。随着“百千万工程”号角吹响,我以笔为媒,记录下创文创卫点滴。从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到拆除老旧危房建起敞亮新农贸市场……我把攻坚难点和点滴成效,梳理成《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打造美丽宜居仙桥》经验册。册中每个字都是无数个夜晚伏案的见证,伴随着仙桥村获评“潮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最优村”的蝶变。新市场开业那天,听着乡亲们夸“规划得真好”,看着阿婶们在光洁台面上喜笑颜开地码放蔬菜,那些深夜核对数据的疲惫,仿佛都有了生动的形状——原来伏案书写的笔墨,也能化作无声的桥梁,托举起这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这是深扎的根须为向上生长输送的养分。

驻村期满告别时,村支书递来清香扑鼻的单丛茶:“带着这茶香去新岗位吧,仙桥永远是你的家。”车子驶离村口,怀中那本被茶香浸透的村情笔记,显得格外厚重。回望村口,古榕的气根随风轻拂。这片用脚步丈量过、用汗水浇灌过、用心融入过的土地,将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年轮里,成为不凋的印记。古榕新枝,源自深扎沃土的根须;为民初心,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奋力生长。这段深扎泥土的岁月,锻造了我服务人民的坚实根基,也将指引我在新征程上走得更加坚定。

发布人:陈洁雯 发布时间:2025-7-3 08:39 收藏 阅读人次:1333

初审:雨霖林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