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载光阴流转,卢沟桥的枪声仍穿透历史烟云,震响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头。那场全民族抗战的血火洗礼,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楚深深刻入民族记忆。今日神州已换了人间——航母劈波斩浪、高铁纵横阡陌、“天宫”遨游星河,一幅繁荣昌盛的画卷铺展眼前。然而,历史的警钟从未过时,站在时与势最好的历史节点,吾辈更需以家国情怀铸魂、以斗争精神淬骨、以使命担当砺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奏响自立自强的时代之歌。
家国情怀,民族之魂的深情绽放。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之责。硝烟弥漫的年代,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是朴素而深沉的家国大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信念,支撑着无数英烈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而今,这份情怀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当边防战士于喀喇昆仑的冰峰雪谷中傲然挺立,当科研工作者为突破芯片封锁焚膏继晷,当支教教师扎根深山点亮孩童梦想,个体的“小我”已与祖国的“大我”同频共振。家国情怀并非口号,而是融入我们每个中国人血脉深处的责任。广大青年干部当以“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自觉加强理论和历史学习,主动投身火热实践,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中不断增长见识、锤炼意志、提升能力,将青春之力、奋斗之志转化为脚踏实地、不懈奋进的具体行动,将个人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斗争精神,绝境之中的不屈脊梁。
历史与现实共同昭示,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方能于惊涛骇浪中开创新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当前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技术封锁等风险挑战日益凸显,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广大党员干部面对大是大非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面对矛盾困难要迎难而上、动真碰硬,面对危机挑战要挺身而出、冲锋在前,面对工作失误要勇于担责、及时纠偏,坚决告别“躺平”心态,主动到矛盾最集中、任务最艰巨的前沿阵地去,扎根到情况复杂、问题频现的基层一线,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在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中长才干,练就堪当重任的“铁肩膀”“硬脊梁”。
使命担当,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至新时代青年手中,扎根脱贫一线,黄文秀们将青春永远定格在奋斗的田野;回溯抗疫战场,“90后”“00后”白衣为甲守护生命;仰望浩瀚星空,平均年龄33岁的嫦娥团队托起“九天揽月”的传奇。他们以行动证明,担当是“躬身入局”的自觉,更是“用我必胜”的自信。使命担当于青年干部而言,是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是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在防汛救灾、抗疫保供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临危不惧、逆向而行,喊出“让我来”“我顶上”的铿锵誓言,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立足本职精益求精,无论是服务窗口的微笑、实验室里的专注、生产线上的严谨,还是田野间的耕耘,都把平凡岗位作为践行使命的舞台,以扎实的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基垒台,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这穿越历史的叩问,今日仍激荡人心。吾辈青年当以家国情怀锚定人生坐标,以斗争精神开辟前行之路,以使命担当书写时代答卷。唯有如此,方不负历史、不负人民、不负这波澜壮阔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