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绿水注入青山 我在垄上前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选调生 黄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记得我曾跟着爸爸去远房亲戚家,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了很久,又在村里的羊肠小道上颠簸了很久,才到大山深处的目的地。我说:“这里有青山,没绿水,发展起来很困难。”爸爸说:“绿水总有一天会注入青山的。”后来,我成为了选调生,作为千万滴绿水中的一分子,注入青山。在和乡亲们打交道的日子里,我一点点触摸到这片土地的脉搏。

垄上足迹里的初心觉醒

当选调生政策如一粒饱满的种子落进心田,我便怀揣这份沉甸甸的嘱托走出象牙塔,将青春的根系深扎进阡陌纵横的乡土。借着入户走访的契机,我终于触碰到最真实的基层。张大爷望着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漫过田垄时舒展的眉头,李奶奶在新硬化的水泥路上开着电动三轮车往菜园去时绽开的笑靥,王叔叔在土地流转合同上签下字时眼角跳动的光……这些温暖的笑脸,让为民服务从书本铅字化作掌心暖意。调解宅基地纠纷,在两户争得面红耳赤时,我用“六尺巷”的故事缓和邻里矛盾;宣讲“四议两公开”政策时,对着晒谷场上的乡亲们讲到嗓音发紧,引导大家做好基层监督;暴雨夜应急调度,烈日下走访记录…… 电脑里的每一行数据都连着农家灶台上的烟火气,映照着千家万户的生计冷暖;项目进度表上的每一个“已完成”,都编织着乡亲们对好日子的憧憬。这些经历让我读懂“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就是要弯下腰听清楚田埂上的家长里短,蹲下来摸准炕头上的急难愁盼。这份初心仍在催促我,去田埂深处破译民生密码,到院落当中倾听最真切的诉求,让青春脉搏与乡土心跳同频共振。

穿针连线间的实干践行

都说基层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我来到基层,才真正懂得。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十四五”规划的答卷亟待书写,村“两委”换届选举的重任又压在肩头,时间紧、任务重,我和村干部们经常往田间地头跑,与乡亲们肩并肩话农事、面对面拉家常,了解他们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期待;往村里的残障人士、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身边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往监测对象家里跑,向他们宣讲党的好政策,为他们提供帮扶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站在村委会的公告栏前,我踮脚撕下泛黄的旧通知,贴上崭新的“2025年土地流转资金兑付明细”。为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准备工作,我揣着笔记本挨家串户,询问村里是否有能扛事、品行端正、热心村里大小事务的年轻人,并把乡亲们提到的名字记在本子上,作为后备力量纳入培养储备名单。通过一年的躬身实践,我逐渐从初来乍到的“学生娃”,变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自家人”。

坚守寂寞时的韧性生长

一位长辈对我说:“白天工作忙起来,你不会有太多的思想波动。但到了晚上万籁俱寂,屋子里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寂寞,你的情绪才会起伏不定。从繁华大城市毕业的高校学生,到偏远小山村里一名工作人员,这种身份转换带来的落差在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最强烈。这些才是真正的考验。”我的确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把自己交给基层,把工作汇入时光。基层工作就像一幅永不停笔的长卷,千头万绪的事务交织成持续推进的动态图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一代,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美丽乡村建设的每一步,都需倾注心血与时间。从基础设施完善到乡风文明培育,各项工作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唯有持之以恒方能稳步前行。渐渐地,我理解了所谓寂寞,不过是尚未打开的连接通道。当我把工作见闻写满笔记本,当我能用方言和乡亲们聊天,那些曾经啃噬内心的孤独,早已化作春泥滋养着成长的根系,鼓励我在到村任职的路上干到底、干出彩,努力在实干中取得实效,从实效中获得长效成果。

“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轻轻哼唱《垄上行》这首歌,思绪不禁回起那时,我看着有山没水的这里,以为发展很困难。如今村子里家家盖了砖瓦新房,户户门前有排涝水渠,平坦的农田里全是机械化作业,远处退耕还林的山坡上栽满绿色的植被。而我也成为了助力乡村发展的一员,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同注入青山的绿水,源源不断地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发布人:12371网友hao1224 发布时间:2025-7-7 08:31 收藏 阅读人次:2803

初审:杨南方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