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有乡村的月光。城市乡村各有千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致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以民为本,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城乡融合,竭力规避“样板化”“格式化”“边缘化”,杜绝将城市简单“搬进”农村,将大厦粗暴“植入”田野、用城市的霓虹取替农村的月光,守住乡村的“白月光”,让百姓“心”动了,乡村也就振“兴”了。
规避“样板化”,不做“拷贝山庄”,建“绿遍山原白满川”的特色村落。乡村“改造”并非“批量生产”“摆棋盘”,拒绝“全乡一个调,全村一个样”,拒绝照搬“城市模式”,不应破坏乡村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极力遏制“赶农上楼、逼农致富”的行为,摒弃“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只为工作不顾百姓的思想。乡村规划应尊重自然规律,遵循乡村发展客观规律,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着力建设“江南可采莲,西北有孤烟”的农村特色。
规避“格式化”,警惕“未兴先拆”,创“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乡风文化。“有乡村没乡愁,有新房没灵魂”。乡村振“兴”并非造“新”,并非将农村“格式化”“重启”。一些基层干部“除植被、填水泥”,修造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大广场、亭子牌坊,却无人问津,此谓“铁匠铺里打金锁——白费功夫”。乡村建筑应将传承革新,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翻新,且延续原有的村落结构,提取村落“原始风景”,打造景观节点,妥善应用于“改造计划”中,并结合村落实情植入有效便民的服务功能,改善百姓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村风民风建设应“传乡风、留乡愁”,“择善而从,不善而改”,整治不良风气,传承美德习俗,在契合现代需求中融入本土文化。
规避“边缘化”,提防“提线木偶”,行“豆角开花藤牵藤”的自治管理。当下,基层部分村落陷入“干部一人干,村民不敢帮”的困境,基层干部“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村民又怕“抱着木柴救火——帮倒忙”,这种困境起因于群众的“无参与感、被边缘化”。群众没有“主人翁意识”,一心“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有问不敢提,有招不敢支。基层干部应积极开展群众大会,鼓励并引导乡贤参与修规立约,广泛“听声于民、取政于民”,激发群众首创精神,有效践行村民自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