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调研,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到村任职选调生作为党政后备干部,被组织选派到基层一线服务,使命艰巨、责任重大,要以“产”字“起笔”、“文”字“运笔”、“绿”字“收笔”,用心用情用力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绚丽多彩新画卷。
以“产”字“起笔”,因地制宜,精确制导,绘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民卷”。“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选调生作为走出“家门”、踏出“校门”、走入“机关门”的“三门干部”,虽有高等知识储备,但若是“自视清高”,怀揣“镀金心态”下基层,不潜心历练、努力奋斗,只会荒废大好青葱时光。到村任职选调生想要搞好产业发展,切忌急于求成“搞跃进”,必须先修好“知家底”“懂技术”“晓政策”三门“必修课”,才能扮演好产业发展的“引路人”。作为选调生,要多到田间地头走走,深入调研地区气候、地理条件、种养习惯等核心要素;要放低姿态,甘当“小学生”,多向“田秀才”“土专家”虚心请教,吃透种养常识、技术、产业布局等农业知识,做到“驻村”又“助村”,绘就好产业兴旺的壮丽画卷。
以“文”字“运笔”,与时俱进,创新举措,绘就“沐春风以化雨,施文明兮甘霖”的“丰民卷”。“培根铸魂润人心,文化振兴春潮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既要“生活富”也要“精神丰”。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不可忽视,不能经济发展“上坡了”,精神文明“掉队了”。要当好文化宣传的“播音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老旧结合”,既要与时俱进又要有所传承,统筹兼顾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要找准文化“着力点”,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站、儿童之家、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理论宣讲、科普宣传等文化活动,让知识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充分发挥道德理事会、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传统艺能”,以群众耳熟能详的方式,践行传统美德,弘扬文明“新风尚”。要树立文化“新典范”,广泛开展“最美好人”“文明家庭”“红黑榜”等评选,传播先进事例与时代精神,激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以“绿”字“收笔”,转换理念,挖掘价值,绘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安民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今天,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要“生活好”,现在要“环境好”。要把生态建设做成生态产业,深度挖掘乡村生态价值,通过“种风景、卖风景、富农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立足本土特色,探索开发“网红直播经济”“地域农业产品”,依托乡村田园风光、自然奇景、非物质文化,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壮大“乡村旅游业”。要不断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让土地长出“金元宝”、生态变成“摇钱树”、乡村成为“聚宝盆”,让广大老百姓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也能走出“发展好、产业兴、钱包鼓”的可持续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