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解锁“小香包”变“金荷包”的能量密码

浙江省淳安县界首乡人民政府 鲍芳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在村里的香包制作室,习近平总书记欣赏村民制作的各式香包,并花钱买下村民王秀英制作的一个中药香包。如今,“小香包”成为村民致富的“金荷包”。马庄村和周边村庄的300多名村民都在从事香包制作,2021年马庄香包产值超过800万元。香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还远销海外。

  昔日“小香包”,摇身一变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金荷包”。这种神奇的“能量转换”背后,蕴藏着兴邦富民的发展“密码”,值得广大党员干部细细品读。

  “小香包”变“金荷包”,彰显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赤子情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正是因为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香包”,而是看出了其中蕴含的“大民生”。按照 指示要求,马庄村近年来积极发展香包特色产业,成立民俗文化手工艺合作社,培育中药香包的制作能手,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加强产运销“一条龙”服务,将群众的致富路铺到了家门口,令群众倍感温暖。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厚植这种民本情怀,以“时时放不下”的牵挂时刻想着老百姓,设身处地为他们解难题、谋幸福,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爱戴和信赖。

  “小香包”变“金荷包”,诠释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硬核担当”。坐拥“徐州香包”这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当地村民却一度生活拮据。正如一位传承人所言:“我做了一辈子香包。过去,我做香包就是为了补贴家用,想着把日子过好就可以了。”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让村民们意识到,香包不仅有文化传承价值,还能带动乡亲们发家致富。这说明,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善于做“有心人”,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真正把群众的安危冷暖和幸福愿望扛在肩上,这样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就是要以人民心为心,在乡村振兴舞台上挑重担、当主角,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好。当群众的难题解决了,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小香包”变“金荷包”,饱含着“破浪千万里,争当弄潮儿”的“破冰气魄”。“小香包”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过一些年轻人的创新突围,譬如跟文化创意公司合作推出各种时尚小香包,通过网上直播带货拓展销售渠道等,真正让非遗活了起来,不仅擦亮了“徐州香包”文化名片,让香包“香”飘万里,更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面貌。这样的转变充分说明,做工作不能循规蹈矩,而要善于跳出固有圈子,通过思想革新和头脑风暴开掘新路径,这样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员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求变,凡事多想一层、多问一句、多进一步,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发布人:jsx 发布时间:2022-7-6 09:21 收藏 阅读人次:2555

初审:杨南方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