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几次东北之行,始终将民生放在心上。基层干部也要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深入基层一线紧“贴”民生需求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宗旨。
紧“贴”民生民情,力行为民做好“点滴小事”。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种种民生实事,关系着群众生活品质,影响着群众满意度与幸福感,一点都不能松懈,一刻都不能放松。基层干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以“群众”为先、以“民生”为重,集中精神铆足气力为群众解决好民生实事。要学好榜样们坚守初心和使命的生动教材,把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放在心上,落到实处,念兹在兹,须臾不忘。要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面对面沟通,心连心交流,拉近彼此距离,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中把民生摸准,把民情摸实,“零距离”感受基层“心跳脉搏”的最末梢。要聚焦民生实事,一步一印,一点一滴,把关系群众最切身利益的“小事”做好做实,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受益。
紧“贴”矛盾症结,攻坚克难做好“问题会诊”。做任何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为民办实事的过程,或受陈规陋习、历史原因、体制机制等影响,也会遇到一些困难,面临一些难题,若畏难退缩,拘泥不前,终将一事无成。在与群众日常接触、沟通交流中,要培养自身发现问题的观察力和敏感度,通过“眼观、耳听、步行、身历、心悟”,切实找准矛盾症结与急难愁盼所在。对问题与困难,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与毅力,涉险滩,啃骨头,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千方百计去争取,穷尽办法尽全力,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要善于妙用群众的力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枫桥经验”,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同心谋事、同向发力,充分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发挥“主人翁”的无穷创造力,在基层沃土中开辟出新的“阳关大道”。
紧“贴”实干实绩,凝心聚力做好“穿针引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群众身边的“最后一公里”,是密切党群联系、干群联系的桥梁纽带。基层工作中最忌讳学而不用、华而不实,一旦我们的工作没有成效,成为“空谈”,群众看得最清楚,受到的伤害也最深。基层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实践者”、身先士卒的“引领者”,决不当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清谈客”“演说家”,求实效谋实绩,把精力和资源聚焦到实际工作中,将党的发展成果惠农政策传递到基层每个角落。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要甘当“小学生”,学农村工作方法、学乡村发展思路;要勤于学习,躬身实践,在“学而知”中沉淀,在“知而行”中成长;要善于谋划,大胆创新,设身处地思考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为迈向共同富裕“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