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愁?在李白笔下,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席慕蓉的书中,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是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怀念。这种情感,让诸多异地选调生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多少次“仰望”与“羡慕”。异地选调生如何与乡愁“和解”?当用“静”“沉”“托”扛起时代使命,忠诚干净担当,实现自身价值。
以“静”宁心,坚定理想信念,时刻铭记自我身份。面对精神家园和现实家园的双重呼唤,乡愁“折磨”着异地选调生,特别是一些特殊节日,因为组织要求需要留下时,难免因为不能归去团聚而感受到一种怀旧和痛苦,然而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人民的需要,离不开一批批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苦的干部们的坚持和坚守,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无数别离坚守,才换来了更多人的平安团圆。选调生作为党政重要后备力量,必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始终清醒认识自身使命和责任,正视乡思之苦,保持平心静气,用心用情、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沉着冷静处理事务,更好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
以“沉”实干,把群众当亲人,扎根奉献“第二故乡”。许多在异地用心用情工作的干部,在同群众打成一片中,乡愁的“距离”逐渐缩小,逐步对当地产生了“第二故乡”的情感,这是正是由于他们爱民为民、勇毅坚守、奋力拼搏,成为一名心系群众、群众爱戴的合格干部的体现。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群众才会把我们当做亲人,正如防风治沙的焦裕禄、扎根藏区的孔繁森一样,人民就是他们的亲人,兰考、西藏就是他们的家,这样的干部,走到哪里都有亲人,去到哪里都是故乡。我们选调生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政绩,全力以赴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群众的认可支持中融入“第二故乡”。
以“托”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全力以赴为民托底。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要做让人民“托底”的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选调生作为党的后备干部的一员,更要认真迈好“为官”每一步,一些事情该不该做、能不能干,要有清醒的认识,即使思乡心切也不能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更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精神,永远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靠得住”,危急关头“豁得出”,以坚强的意志、扎实的作风,成为一名群众深深信赖、放心依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