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老李头的世外“萄”源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委组织部 康蕤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李守田,人如其名,一看就是个不善言辞的老实人。退休前,他是财政所里的“金算盘”,算珠一拨,支出、结余了然于胸。退休后,算盘拨少了,田里倒去得多了,天天琢磨,这一亩四方田怎样才能让他的算盘多动两下。

  村里打工回来的年轻人跟他说,“李叔,我看种葡萄不错,什么阳光玫瑰、妮娜皇后,说是产量高、口味好,卖得价格也高。我听镇里说,咱这地理和气候条件都有利于高品质葡萄的种植和生长。可就是这技术,我不行,要不我就在家种葡萄不出去打工了。”

  李守田听了没说话,回家打了二十几个电话,在田头转了两天,又去找了年轻人。可这次找来的不是一个年轻人。这一个会议桌坐下了二十几个人,原来,除了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李守田还请来了镇领导、几位退休的农技老专家。

  他在地头转的那两天,正是研究这土到底有啥不一样。原来,这地里的土壤PH值弱碱性,有机质含量2%左右,通透性好,非常适合种植葡萄。这些都是先天条件,但具体到葡萄育苗、品种、室内温度、施肥、采光、修剪等那可都是技术活。早期葡萄种植,有的种植户掌握不住这些因素,在育苗期就损失惨重,成活率低下。

  有了前期的这些准备工作,李守田这会开得心里就有谱多了。会上,镇领导宣传了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现场就请农商行解答了创业贷款事宜,老专家们分别结对一位青年,长期为他们解决种植技术难题。

  种的事情解决了,可到了丰收的季节,卖到哪儿又成了拦路虎。原来,李守田带着他的老伙计们去葡萄合作社义务除草,在闲聊中无意得知葡萄销售难题,特别有是有个叫汪前生的种植户,一地的葡萄销售不出去。葡萄不等同于工业产品,过了那个季节,一年可就白忙活了。李守田回到家,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第二天,他又召集起了老伙计们,奔赴南京、连云港、山东、安徽等城市,现身说法,现场代言。农技专家这些老伙计很是不简单,每个葡萄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含糖量、水分等都说得非常清楚。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种植户扭亏为盈,顺利销售,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品牌效应。

  在老同志们的帮助下,镇里葡萄产业32个家庭农场中11个是青年农民领办的。而老李头结对的葡萄园已经建成了连栋温室大棚近200亩,亩均效益在3万元以上,正常用农民工70人左右,每人年收入20000元左右,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得到了较好的收益。在省农委和省葡萄协会主办的全省第十一届“中国南方中山杯”优质葡萄评比中获得了银奖。

  苍藤蔓,架覆前檐,满缀明珠络索园。李守田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他的世外“萄”源可以再大一点。
发布人:向阳花 发布时间:2022-9-2 15:08 收藏 阅读人次:6349

初审:杨南方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