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来到东河村已有一年。从“校园”到“田园”,从“大学生”到“村干部”,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情怀。回顾这一年的点点滴滴,我在领略基层的酸甜苦辣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坚守“疫”线阵地,“守护”百姓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
驻村工作这一年,每次疫情“光临”,我们都“如临大考”。想起去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能做的就是“不添乱”,老老实实在家隔离。工作以后,我不再是被守护的“群众”,而是必须冲在第一线的“同志”。
今年5月份,我县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开展的“敲门行动”。我跟着村委和志愿者们入户排查村民情况,仔细查看“两码”、询问近期是否去过外地风险地区、近日以来旅居史情况、疫苗接种次数等问题,并逐一做好记录。全村共640户,我们在三天内完成了每户的排查工作,通过“洗房扫街式”大排查,全方位、全覆盖摸排实际情况,确保“人数查清”“人头查清”“位置查清”“管控情况查清”,坚决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心协力将疫情风险降到最低。
回顾那几天的走访,绝大多数群众都很配合,但在入户排查过程中还是遇到了问题。例如在我村老年人的比重比较大,他们很多都是“留守老人”,对于出示健康码、行程码、疫苗接种截图等信息时有困难,这引起了我们对于“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群体”格外关注。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做好对他们的消息及时传递,还要对他们健康情况详细掌握。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基层干部是这“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者。我们只有“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把关怀送到群众家中,心坎上才能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让所有困难在我们面前都是“纸老虎”。
扎实推进整改工作,“守护”百姓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把工作重心下沉、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小厕所”连接“大民生”,农村厕所改造工作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
前不久,在我县组织农村问题厕所排查整改活动中,我跟着小分队排查各村改厕情况,对于出现的各类问题开展全面检查,并且及时“回头看”,确保我县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改厕成果经得起时间检验。
不想改厕的村民问我:为什么要改厕?水冲厕比旱厕好在哪里?没有农村常识,也没有对政策深刻认识的我一时间回答不上来。回去以后,我马上咨询了有经验的同事,在对他们的请教中我明白了旱厕存在的很多卫生问题以及改造工作原理,第二天再去入户的时候,我更有“底气”了。
当我们抱怨百姓不配合工作,是不是首先我们就对政策“不熟悉”“不了解”,给他们讲的时候“不生动”“不细致”,才让群众产生了“抵触心理”。工作在基层一线,我们要把无私的爱留给群众,扑下身子,“身入”农村、“心到”群众,只有把老百姓的“小事”解决好,才能真真切切成为群众“贴心人”。
提升党员管理水平,“守护”百姓档案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心用情精准服务,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党员档案管理“三化一集中”部署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全县农村党员档案管理水平,我县大力开展农村党员档案管理“三化一集中”工作。
党员档案是党员身份的重要证明材料,是严肃而神圣的。我带着激动的心情与村内党建员一同整理本村现有党员档案,本以为就是按照“一人一档一盒一编号”原则对现有党员档案进行专项分类,但是有些党员档案缺“页”少“章”,这成为我们工作的“拦路虎”。这是之前工作没有做细致的表现,也说明了存在基层组织力弱化,抓党建工作不到位的种种问题。
首先,我们理清思路,认真梳理发展党员工作流程,找到“必有项”;其次,精细化开展档案问题排查,对部分党员档案缺失、填写错误或丢失的情况,按照程序补办相关证明手续,规范党员档案材料,让“三化一集中”工作高效、规范运行;最后,对整理好的档案再次“回头看”,确保党员培养和档案工作严格规范,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党务工作者。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时代是由青春书写的,是脚踏实地的,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泥土。我们在琐碎的工作内容、艰苦的工作条件面前不惧怕、不退缩,心无旁骛、脚踏实地,把扎根基层书写为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