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选调札记:在基层走好大“学”之路

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2022年选调生 张琪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转眼间,我来到村里任职就已经快大半年了。去年8月,我从象牙塔出发,放下书包,提上公文包,成为一名驻村的选调生,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一知半解,在成长,在蜕变,也在磨砺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回首半年,与村民作伴“同学”、用锄犁田地作“纸笔”、拜“致富能手”“车间阿姨”“薯地大叔”为师,基层的“乡土课堂”教会我的不仅是带有“泥土味”的工作方法,更带来内心的撼动和情感的认同,也帮助我从一名大学生转变为一名选调生,于我而言基层之路更是我的大“学”之路。

  以“俯身向下”作方向,在基层大学“学”实践。“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责重若山,行胜于言。”驻村期间我重读了《摆脱贫困》,书中收录了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工作经验,直至今日,“滴水穿石”的精神、“四下基层”的作风仍是基层工作的金钥匙。下海知鱼情,进山识鸟音,上好基层的实践课,就要瞄准“俯身向下”这一“为民方向”,用实践连接起我之所能和民之所盼两者之间的“最短直线”,俯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同村民同心同向同行,同战疫情、再战旱情,在基层的考验和磨练中,不做过客、不当看客,主动寻找增长才干“训练场”,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中经风雨、见世面,积极到条件艰苦、矛盾突出的地方去捧“烫手山芋”,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磨砺锻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上好躬身实践这一基础课。

  以“忧民之忧”为底色,在基层大学“学”调研。乡土课堂赋予“调研”独特内涵,村民“同学”认字习惯从字面拆解拼读,“调研”二字可拆解为“言、周、石、开”四字,所谓调研之义尽藏其中,谈“言行”可寻问题之源、查“周全”可获解决之道、蓄“石穿”可攒谋划之劲、谋“开门”可得破题之法。身处最基层,正处在了解群众急难、困惑的最前沿,同样是获取方法和经验的主阵地。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最强烈的呼声永远在基层,充分发挥好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地理优势”,把群众的切身感受作为基层工作是否满意“参考答案”,以“解剖麻雀”的姿态精准切中“问题病症”,将人民群众的“小角度”、“好差评”收录为“药引良方”对症下药,把百姓家里的“小板凳“、“热炕头”作为“熬药容器”,常来常往“小火慢炖”煎出一副基层服务的“金药汤”,上好深入调研这一专业课。

  以“时代大考”当机遇,在基层大学“学”初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二字牵引一代代共产党人披荆斩棘、奋斗前行。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从九旬老兵在烽火硝烟里的誓死不屈看到初心,从创业青年“守望家园”的为民谋福读懂初心。年轻干部应以人民为师,放下“官架子”、降低“身板子”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喊声,走出办公室,经常摸摸群众家中炕头热不热、看看锅里做的饭菜好不好、问问地里庄稼成不成,将父老乡亲的话都记在心里,用脚沾“泥土味”筑牢党员群众“鱼水情”,从人民群众口中的“外乡人”变成挂在嘴边的“自己人”,以“答卷人”心态主动“揭榜领题”,聚焦民情民意,怀揣为民初心,在与基层的双向奔赴中磨砺为民初心,上好初心为民这一必修课。
发布人:万山红遍 发布时间:2023-5-6 14:41 收藏 阅读人次:6236

初审:王战坤 编辑:马小哈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