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下大气力研究制定更加精准化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
“一种济天下,千里稻花香。”人才是乡村振兴的“良种”,基层干部要当好稻田“守望者”,为乡村振兴“外引内育”一批扎根农村、了解农业、热爱农民的人才,让“人才良种”在广袤乡村抽穗结果。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抛出“橄榄枝”招引“复合人才”,为乡村发展“充电续航”。“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乡村振兴涉及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多方面,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各类人才“尽显才情”,尤其具有复合型发展技能的人才更是广袤乡村“绿色蝶变”的“动力之源”。基层干部要紧盯产业发展、聚焦重大项目急需紧缺人才情况,当好“守望者”,要勤抛“橄榄枝”,打造引才“强磁场”,不拘一格打破人才的地区、行业壁垒,放眼全域引才、广开渠道聚才,围绕农业实用技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主题,深度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储备战略,引入享誉国内外的成功人士、名人、专家等人才。基层干部还要为“复合型人才”精准“画像”,严把选人政治关、品行关、本领关,让“想做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优质好种”,为乡村发展“充电续航”。
“悉心育才、靶向培养”,建强“孵化器”培养“创新人才”,为产业需求“量体裁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调,要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培育要遵循“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原则,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所需,定制“人才培养订单”,专业制定“培训计划”,构建多层次、有重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强人才创新“孵化基地”。基层干部要做好“勤务员”,主动配置优质资源,精准投放人才力量,推动“产业+专业”“产业+创新”的全方位融合,实现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基层干部还要以“基层大调研”“群众大走访”等活动为载体,让“创新型人才”在基层各施所能、大展才华,引导他们将创新技术应用于基层治理之中,使人才工作与地方发展定位、产业特点、经济结构全方位融合。
“精诚服务、搭台架梯”,擦亮“金招牌”留住“乡土人才”,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受制于地理环境、发展空间、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因素,乡村本土人才很容易外流。基层干部要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态度做好乡土人才的“留用”工作。要以“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为原则,健全利于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解决好“乡土人才”的教育、医疗、就学等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能人、种养大户等人才不断获得技术支持、财政补贴、创业资金,让广袤乡村变成“乡土人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还要建立“人才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环境,激励人才“干事热情”、减少“工作顾虑”,让“乡土人才”轻装前行,成为乡村旅游、乡村产业、乡村品牌发展的“助推力”,助力其在乡村热土深耕细作,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