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这不仅仅是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制作内涵,更是千千万万流失文物的“心声”。近日瑞士和中国举行的流失文物交接仪式上,让5件中国文物“回家”,其中包括明代磁州窑系白地黑花大罐。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从练泥、做胎到施釉、绘画及至最后烧成,是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其实人才的教育培养和选拔任用可类比于“瓷”文化,与制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取“相适”之材。烧制不同瓷器,要选不同泥料制作胎体。烧制磁州窑,选用高岭土,烧制青花瓷,要用含钴泥料,选拔人才也是如此。一方面,组织部门在选拔人才上要着力于“按需引才”,要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需求,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切实了解各个部门需求的差异性,厘清现有人才情况,全面掌握不同人才专业才能、工作经验的大数据,按“数据化”落实人才引进规划计划。另一方面,要突出“人岗相适”,按“人性化”匹配岗位,各级组织部门要充分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细化人才分类,真正让“田秀才”到基层一线为农民群众传经送宝、让“科研者”到实验基地为技术更迭献策出招,只有人才供给的“泥料”与部门所需的“成品”完美契合,才能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
塑“实干”之形。胎体的塑造是成品精美的基础。磁州窑通过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做胎,再加以化妆土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使得大件器皿豪放雄伟,小件器皿灵巧实用,培育人才亦是如此。强化思想教育是根本,提升业务能力是支撑。组织部门要把握“精准精细、顺时顺意”的培养要求,着力思想塑造。通过开展思想培训、廉洁主题教育等活动,让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成为人才前进的根本动力。注重“规定动作”和“个性点餐”的有机结合,增强干事本领。将“我讲你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变为实地走访、互动交流、知识比拼等有趣体验,充分激发学员的参与兴致,让专业人才更懂业务,做到技能提升与思想教育“同频共振”。
烧“廉洁”之魂。磁州窑经过1250℃左右的高温烧制,泥坯变得坚硬,尽除杂质,呈现象牙白的质感,成就人才也是如此。组织部门要搭建好“窑炉”。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任用规章制度,做好“窑炉”的密封工作。烧制瓷器的时候,密封不严会影响火候,混入杂质,最终前功尽弃,所以烧制前用黄泥封好窑室是必要的步骤。建立完善规范的工作制度是选人用人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组工干部要拿出高效的执行力,将规章制度落实在行动中,为党和国家封好“窑”。另一方面要打造“多维育才”体系,提升“窑火”的煅烧温度。人才培养应遵循规律、久久为功,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只会导致“瓷器”开裂、成色不佳。多用基层的“高温炉火”锤炼人才干事创业的本领,剔除思想杂念,做到实践出真知、行动见真章。
选“极佳”之作。磁州窑历经高温煅烧,泥坯已然成形,但是成“形”并不意味着成“器”,很多泥坯经不住烈火“烤”验,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通过高标准的筛选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成品,任用人才亦是如此。当人才“入座”新的工作岗位时,组织部门更为重要的“筛选”工作也刚刚开始。“筛选”是对人才负责。为了避免出现“土专家”待在办公室抓耳挠腮、“研究员”蹲在田埂地苦思冥想的尴尬场面,“二次调整”是实现人才使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筛选”也是对用人部门负责。用人单位承担着为群众办事,服务社会的重任,人才的效能发挥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工作推进的进度。“筛选”工作除了能让用人部门更高效率开展工作,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人才动力。
人才“瓷”话,说不尽道道工序制“精品”;“瓷”话人才,诉不完层层选拔育“良才”。只有熟谙“制瓷”工艺,严守“制瓷”流程,所制“瓷器”才会品相好、质地佳,其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