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刚到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时任领导给我的谆谆教诲:“小伙子,你是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嘞!你是我们近几年单位来的高材生、人才,一定要好好干,绝对不能辜负组织的器重啊!”
2022年9月末,根据组织安排,我离开原工作单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阳长镇字库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开启了我的基层学习之路。
初到基层,实在的老支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刚到村的第一天,支部书记何源同志就给我介绍说,老支书老黄是一名退伍老兵,已在村工作几十年,为人很实在,更是村里面的“活地图”。叫我安下心来,尽快适应村里的工作。这无疑是给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更踏实地在基层谋发展、干事业。
刚到村里,我先是向村支书和老黄打听全村的基本情况。经过他们一番讲解介绍,我知道我所来到的村是全镇人口最多、特别是流动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各项工作较其他村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我心里暗自思索着:“在这里,我真的能干好吗?”
怀揣着各种想法与疑惑,我慢慢投入到了村里的各项工作。
融入基层,可爱的群众是我的初心使命。还记得我到村工作第一次“出差”的情形。那天支书通知,到返乡脱贫群众家中走访。于是我手忙脚乱地跟着村干部们去往村里比较偏僻的一个村民组,我“话痨”般地问着各种“奇葩”问题:“去他家干什么?我来我要做什么?到老百姓家他们会不会不搭理我……”带着各种疑问和不解,我制定了我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决定花一个月的时间,对村里面生活条件“老火”的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口和防返贫监测对象进行一次全覆盖走访。
起初,每到农户家中,我总会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教育局来的,现在在村里面工作,家里面娃儿关于读书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给我说,我会尽力帮忙解决。”但是,每次走访交谈过程中,似乎老百姓都不会和我“透露”太多,更别说家里面有问题来找我反映。是日,村支书召集在村工作人员召开会议,安排近期重点工作。其间耐心询问我近段时间工作适应点了没有,我在会上汇报了我所遇到的问题:进老百姓家门不难,因为我是“干部”,但想要考察情况不太容易,想要听民声更是难上加难。村支书及其他村干部纷纷给我提出建议:到村里面工作,你就要把自己当作农民,在这里就没有“干部”,更不能把自己当成是“官”。“村里的工作,就是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村干部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忙村民群众解决问题”。
后来,我一改往日的“套话”,每次到群众家中走访,我都是说土话、讲良心话、做实在事。慢慢地,再到每一户家中,群众都会笑脸相迎:“赵老师来啦,快请坐,我给你倒杯水,我有个事情想给你反映反映”。不时会有群众盛情邀请在家里面吃饭;更有群众逢年过节家里做“好吃的”,热情的电话会一而再、再而三打来,邀约一定要去家里“随便端个碗”。彼时起,当我再到农户家中,听到的再也不是那句话题终结者般的“样样都好得很”,而是如家人般交流,群众反映问题“毫无顾忌”,我解决问题“拼尽全力”。
干在基层,奋斗不息是我的青春模样。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到村工作后,我决心打破村民群众的“信息壁垒”,宣传各项惠农助农补贴政策,耐心帮助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脱贫群众提振改善生活现状的信心动力,尽最大努力协调务工就业岗位;把突发严重困难户、防贫监测对象等当做“自家人”,主动向上汇报对接,落实公益性岗位等助力增收。其他诸如帮群众临时看管孩子、应急供水保障、缴纳城乡医保、协调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群众事”就更是“我的事”。
行百里者半九十。时下,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关键时期,村上各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作为到村选调生、“生力军”,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机,我将敢作为、有作为,在宣传落实政策中践初心、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担使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火热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