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时间是吹过“十里”的清风,把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的故事吹向远方。恍然间,历经夏秋冬的变换,扎根“十里”这片土地已近半年。回顾自己的基层故事集锦,有过初识见面的拘谨、有过走访入户的茫然、有过筹办活动的热络,作为基层选调生,我始终致力于将基层故事从“我和你”写成“我们”,在心中执笔刻画人民情怀,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让“我们”共同成为“乡村振兴”故事里的主角。
夏风起,于“勤学苦练”中转变“我和你”之间的“远与近”,争做“细微之处见情怀”真情故事的融入者。烈日炎炎、蝉鸣鸟叫,夏天以它的炽热点燃了大地,而我也在村里开启“学习和融入”故事篇章,为驻村时光添上一抹“浓荫”。我深知“融不进群众,干不好工作”的道理,初入十里村,实现快速从“异乡客”变成“自家人”便成了我身份转变的目标。初遇乡音语言关,温州话作为公认“最难懂的方言”成为了我初入基层的“噩梦”,听不懂村干部的交流探讨、弄不明村民到访的民生需求、理不清组织生活会的会议内容,我茫然不知所措。坚定学会温州本土方言,于是我在选调生培训课上积极互动、开口锻炼,在村两委会议中主动提问、努力融入,在“温州话辞典有声版”小程序中逐字学习、仔细斟酌。初学方言时“奇怪”的发音、“缓慢”的语速常常惹得村干部和村民捧腹大笑,但正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的距离逐渐拉近。听懂方言、学会方言,是选调生快速融入驻村工作的“秘密法门”,也是拉近“我和你”距离的有效途径。面向未来,我将保持夏的“活力”,主动积极、勤学苦练,扎稳扎牢融入基层的“语言”根基,学会本土方言,学会群众语言,将“你和我”的故事写成“我们”,实现从“异乡客”到“自家人”的转变。
秋意浓,于“嘘寒问暖”中明确“我和你”之间的“供与需”,争做“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故事的续写者。跟随秋天的步伐,我也在基层开启了“实践与成长”的新篇章,为驻村生涯添上一笔“金黄”。如何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如何凝聚广大群众的力量,如何切实解决民生实事?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入户走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方能寻得解决之道,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以国庆慰问为契机,我迈出了基层走访入户的第一步:在走村串户中认识了亟待帮扶的困难群体,在丈量阡陌中摸清了错落交织的居住版图,在促膝交谈中读懂了饱含期盼的民生诉求。其间,了解到部分村民对辖区内一处垃圾中转站周边环境意见颇多,明确村民需求后,我协助村两委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利用村集体收入资金对该区域进行修缮整改,并盘活周边闲置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真正做到了“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落实办好一件件惠及民生的实事。面向未来,我将保持秋的“沉稳”,在一次次“穿街走巷”中丈量民情温度、一项项“民生清单”中标注幸福刻度,在一声声“家长里短”间校准服务精度,踏实走稳基层实践的每一步,将为民服务的初心化作砥砺前行的永恒坐标。
冬阳煦,于“躬耕实干”中打通“我和你”之间的“疏与堵”,争做“涓涓细流润心田”暖心故事的传播者。冬日冰霜,暖阳照拂,我在基层解锁了“破冰与融情”的治理密码,为驻村岁月增添一抹“底色”。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拆征补偿、民事纠纷、社会治安等任务纷繁复杂,作为初出茅庐的选调生,虽怀揣满腔热忱,却苦于基层工作经验的匮乏,在群众工作中屡遇“堵点”。直面基层突出矛盾时,我仿佛是村书记背后的“小透明”,难以找到精准施策的“着力点”,在群众眼里我更像是个“纸上谈兵”的大学生,质疑的种子悄然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有一次,群众来到村委会办公室质询拆征安置落实进展,因前期调研不够深入、情况掌握不够全面,面对群众的诘问,我一时语塞、不知所措。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没有经验,就积累经验,基层工作经验需要在实战的“摸爬滚打”中积累沉淀,这是基层“小白”成长的必经之路。而锤炼工作本领、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拜基层干部为师、以群众为镜,将典型工作案例凝练总结出工作方式方法,写进基层成长日记,让每一次“碰壁”都成为进步的阶梯,让每一个“堵点”都化作前行的动力。面向未来,我将永葆冬的“热忱”,在不断学习、虚心进取中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真抓实干,打通与群众之间的疏与堵,用实干之笔书写暖心故事,以奋斗之姿迎接春暖花开。
基层是千千万万个你日夜生活的家乡,也是千千万万个我努力奋斗的平台。作为选调生,要在群众的急难愁盼、群众的万般期待中,以点点微光,聚而成炬,为群众发光发热。从“我和你”到“我们”,“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春日即将来临,“十里”的以后,由“我们”共同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