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的温度,藏在一本本沾满烟火气的账本里,落在一双双丈量土地的脚印中,融在一场场敞开心扉的夜话间。党的二十大以来,随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无数基层干部在点滴实践中书写着转变。从账本厚度到民心温度的对焦,从走访频次到服务精度的升级,从会场讲话到院坝谈心的贴近,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实则是基层治理从管理向服务、从粗放向精准的生动跃迁。
从“一本账”看民生服务之细。这本账,是叩开群众心门的“金钥匙”,是丈量民生需求的“精准尺”。曾经,基层账本多是密密麻麻的表格数据,如今翻开干部们的工作手册,“王大爷家的水管漏了”“李大姐想跟合作社学技术”等带着温度的记录跃然纸上。基层干部不再满足于“数据上账”,而是把账本记在走访时的炕沿边、记在田埂劳作的间隙里、记在深夜入户的手电筒光束里。他们学会了蹲下来记账,蹲在晒谷场上帮农户算清土地流转的“收益账”,坐在老槐树下听老人念叨医保报销的“明白账”,趴在留守儿童的课桌上画下“微心愿清单”,曾被视为“枯燥数字”的民生数据,如今变成了“张奶奶爱吃软和饭”“陈大哥家的牛棚需要加固”等具体关切。账本的厚度在变薄,细节的温度却在变浓,不再追求账面好看,而是盯着“冬天有没有暖气”“孩子上学路好不好走”。当干部们把账本上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把表格数据翻译成家长里短,群众便从账本的“旁观者”成了“执笔人”,这账本,最终记成了干群之间的“连心账”,算清的是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的治理初心。
从“一双脚”看基层走访之变。这双脚,是串联万家灯火的“连接线”,是丈量治理的“精度计”。过去走访,车轮碾过的是水泥路面,干部与群众隔着“车窗玻璃”;如今再看,胶鞋上的泥点、裤脚的草籽、鞋跟磨出的斜纹,成了基层干部的“新标配”。他们把脚印嵌进田垄,春耕时帮农户撒种,秋收时帮老人收粮,防汛时沿着河堤一步一查;他们把身影留在巷尾,凌晨三点送突发疾病的村民就医,暴雨夜打着手电筒排查每一处危房……跟着果农爬一天山坡,才听懂“果树剪枝”的诉求;陪养殖户守一夜猪圈,才明白“疫病防控”的紧迫;在留守儿童家搭把手做晚饭,才知道“课后陪伴”的重要。这双脚,从走进家门到“走进心门”,丈量的不再是距离,而是信任,当基层干部坐在门槛上陪返乡青年算创业账,脱了鞋上炕跟独居老人唠家常,群众便从客客气气变成掏心窝子。脚底板的老茧多了,群众的笑脸就多了;走坏的胶鞋多了,民心的纽带就牢了。这双脚,走出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老传统,走出的是基层治理的精准定位。
从“一场会”看干群互动之亲。这场会,是吹散隔阂、凝聚共识的“同心圆”。曾经的基层会议,多是“台上念文件、台下记笔记”,如今却搬进了院坝、地头、晒谷场,夏夜的老槐树下,基层干部抱着笔记本坐在马扎上,听村民你一句我一句“摆龙门阵”;秋收后的田埂边,农技专家蹲着用稻穗作“教具”,干部群众围成一圈边看边聊;拆迁安置的纠纷现场,村支书把会议桌搬到争议地块,对着实地画“规划图”,让各方当面说清诉求。会议的“仪式感”淡了、“烟火气”浓了,没有主席台,干部群众围坐一圈,问题就着闲话一起摆上台面;不用念稿子,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里,藏着政策的“干货”。基层干部“带着耳朵开会”,听得出牢骚背后的期待,分得清抱怨里的合理诉求,记得住“东家长西家短”的细节。当会议从“我说你听”变成“你说我记”,从“会议室的空调房”搬到“晒谷子的打谷场”,治理的“温差”消了,心与心的“距离”近了,原来最好的政策解读,是坐在同一条长凳上的“唠嗑”;最有效的共识凝聚,是看着同一个方向的“并肩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