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大地的晨曦中,总有一群身影穿梭在田埂地头:他们揣着民情日记本走进农家小院,在炊烟袅袅中记录村民的柴米油盐;他们挽起裤脚踩进田间沟渠,用沾满泥土的双手丈量乡村振兴的每一步。作为甘肃省渭源县秋池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我们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更是群众心坎上的“贴心人”。当双脚扎根乡土,才懂得“民生无小事”的分量;当汗水洒进农田,方知“枝叶总关情”的深意。
脚下沾泥知民情,干“琐碎事”践为民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驻村干部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变成“村里人”。记得初到渭源县秋池湾村时,老乡们打量的眼神里满是疑惑:“这城里来的干部,能待得住吗?”我们没有急着表态,而是揣着笔记本走家串户——王大爷家的土坯墙开裂了,李婶家的自来水水压不足,张家娃上学要绕三公里山路……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被我们一笔一画记在本上,更刻在心里。民情日记本里,画满了“特殊标记”:红色波浪线标注危房改造户,绿色箭头指向待修的田间路,黄色星号记录留守儿童的微心愿。在秋池湾的山坳里,我们曾踩着积雪访贫问苦,也曾顶着烈日丈量土地,当老乡们从客套招呼到拉着家常说心事,当村口的大黄狗从狂吠到摇尾欢迎,才明白驻村帮扶的第一步,就是让群众看见真心。
手中握策解民忧,用“土办法”破发展难题。乡村要发展,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金点子”。渭源县海拔高、气候凉,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老乡守着好山好水却过不上好日子。我们带着农技专家钻山沟、进大棚,发现这里的气候适合种植金丝皇菊,却苦于没有销售渠道。于是挨家挨户动员,带着村干部跑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硬是打通了销售渠道。这让我想起兰州市社区开设的“爱心食堂”——看似简单的一碗热饭,背后是精准对接需求的巧心思。驻村干部的“土办法”,从来不是蛮干:为解决留守老人看病难,我们协调乡镇卫生院开展“流动义诊”;为让山里群众出行有保障,协调资金修建硬化路;为盘活撂荒地,引进合作社搞起“订单农业”,老乡们的笑脸越来越多,村里的产业路越修越宽。
心头系责暖民心,以“钉子劲”守万家灯火。驻村帮扶不是“一阵风”,而是“一辈子的承诺”。曾有位老驻村干部,离开后仍隔三差五回村,帮着跑项目、引技术,他常说:“这里的老乡喊我‘老伙计’,我就得把他们的事当自家事。”这种坚守,让我们明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阶段任务,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就像杨善洲“为百姓造一片绿洲”,谷文昌“把荒岛变宝岛”,我们在渭源也干着“笨功夫”的事:为根治季节性缺水,带着村民找水源、修管道,一挖就是三个月;为劝返辍学少年,三番五次上门谈心,帮着申请助学金;为保护传统手工艺,挨家搜集老物件,在村里办起民俗博物馆。这些事看似见效慢,却是筑牢乡村根基的“长远计”。看到老乡们在新修的文化广场上扭起秧歌,返乡青年在直播间里卖起土蜂蜜,才懂得久久为功的真正意义。
暮色中的山村,炊烟与路灯交相辉映。驻村日记本上的最后一页,记着下一周的计划:帮养殖户联系兽医,给小学生送一批课外书,去地头看看新栽的柴胡长势……这些事很小,却连着老乡们的盼头;这条路很长,却通向乡村振兴的曙光。作为驻村干部,我们愿做扎根泥土的螺丝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书写担当,让党员徽章在山沟沟里闪耀,让民心在田埂上凝聚。这,就是我们对初心最朴素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