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我初到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龙亢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在走访监测户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几个小朋友因为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单独和奶奶居住,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有了最直观的感触。为了深入了解他们,我开始在龙亢村的“小饭桌”辅导班做志愿者。
发现:情感缺失成长之困
那段日子里,我负责辅导14名留守儿童的课后作业。他们中,有的成绩优异,懂事得让人心疼;有的则显得敏感内向,但在感受到真诚的关心后,眼中会闪出光亮,也能更专注地投入学习。一次关于“三月三”的闲聊让我动容:“老师,你知道三月三吗?”“三月三的时候还能坐碰碰车、套大鹅!”“不知道到时候爸爸妈妈会不会回来带我去……”孩子们七嘴八舌的童言稚语背后是对父母陪伴最朴素的期待。这些声音,汇聚成了我心中沉甸甸的责任。这里面,十岁的小亮(化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见时,他作业摊在一边,小小的身影埋首于自己的玩具世界。当我蹲下身,尝试和他平视交流时,他眼神躲闪,慌乱地马上把玩具藏起。那一刻,我意识到,走进这些孩子的心,需要耐心和真诚。几天下来,持续的关心和引导有了回应,小亮会主动和我讲自己随堂测试的成绩,也能够认真写自己的作业了。
一句“老师,我爸妈一般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回来”,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心湖,让我真切触摸到基层工作中一个隐秘的痛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但在部分偏远乡村,稳定的情感陪伴和深度的精神引领仍是亟待补足的短板。孩子们成长中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需要更持久、更走心的回应。
破题:党建引领链接高校资源
那天辅导结束,孩子们纯真的期盼和眼中闪烁的孤独感萦绕在我心头。小学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孩子们情感陪伴需求最大的时期,回去以后,我想了很久,一份名为“紫信封”的书信陪伴计划方案基本形成。这一想法迅速得到组织的有力支持。龙亢村党总支书记和龙亢实验小学校长积极协调落实。更关键的是,作为选调生,我利用自己的桥梁作用,成功链接母校资源——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志愿服务部、建筑学院研团总支积极响应,建立起“高校—乡村”党建引领关爱机制。
清华研团委的加入,不仅提供了高素质、稳定的志愿者池,其严谨的项目管理和培训体系,更确保了书信陪伴的专业性和安全性。经过科学筛选和精心匹配,首批24名来自清华大学的优秀研究生志愿者顺利“上岗”,与龙亢村的24名留守儿童小学生结成了“一对一”的“笔友”。
成效:纸短情长滋养成长
令人触动的是孩子们回信中的真挚提问:“上大学需要花很多钱吗?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有点担心以后上大学的费用。”“大哥哥/大姐姐,你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吗?”……这些超越年龄的忧虑,像五月的麦浪一样翻滚,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现实的不安。
当孩子们收到第一封回信时,龙亢小学的教室里充满了兴奋与好奇。他们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专注地阅读着来自首都“大哥哥”“大姐姐”的问候与鼓励。而志愿者们的回应饱含温度与力量。“你一定是个好姐姐,是弟弟妹妹们的好榜样!”“在学校有很多奖学金、助学金可以申请,国家也会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没有利息的贷款。”“不用着急长大,也不必因为暂时的困难而灰心。”如同初夏的清风,耐心解答,真诚鼓励,用知识与阅历为他们描绘更广阔的世界图景。
志愿者们随信寄出的,还有印着清华校园风光的明信片和饱含期许的寄语,我们希望,这些来自远方的“种子”,能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一个个梦想。我在村期间拍摄制作的龙亢村风物明信片也成了小朋友们再次回信表达的载体。
目前,“紫信封”活动第一期已接近尾声,第二期正在筹备中。当承载着关切的第96封书信跨越山水抵达村委会,看着孩子们雀跃的身影,我常常想起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描绘的乡土社会。如今,这小小的“紫信封”,正在悄然重塑着乡村的人际连接。那些曾经因亲情缺失而蜷缩的孤独心灵,正通过文字的温度慢慢舒展。志愿者们笔下的鼓励、分享与倾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眺望远方的窗,让他们知道,自己并非孤岛,远方有人关心着他们的成长与梦想。这跨越山海的“心灵对话”,或许正是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一抹亮色——它守护着每一个幼小心灵,赋予他们向上生长的勇气与力量。
作为选调生,我深知,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链接资源、呵护希望、赋能未来,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紫信封”只是一个起点,让每一颗孤独的星星都被看见、被点亮,乡村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