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小菜园” 种出基层治理“大文章”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委组织部 罗漪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老人从乡下来帮忙照看孩子,白天孩子出去读书,老人在楼房里待不住,就想像农村一样找块地种种菜,既能满足日常伙食,又能打发打发时间。自从有了‘共享菜园’,家里老人再也不闹着要回老家了!我们也能安心在外工作了。”南蚌小区公租房住户张海娇溢于言表。

云南德宏州芒市南蚌小区公租房位于芒市勐焕街道南蚌、营水两个社区辖区内,共有119栋8290户23670人,是全市居住人数最多、人口最密集的小区。由于住户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等,普遍存在生活归属感不高、邻里关系疏远的问题,两个社区管理起来也较为困难,但是自从勐焕街道党工委组织将连接两个社区闲置土地开垦成“共享菜园”后,有效撬开了治理缝隙,拉近了社区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的距离,不仅圆了城里“种菜梦”,更种出了邻里和谐的“幸福花”,为边疆社区治理注入了“红色养分”,成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从“毁绿种菜”到“共享田园”:问需于民破难题​

公租房居住着大量农村进城务工家庭,“在城市种点蔬菜”成为大家普遍心愿,于是有的在阳台上、在过道旁,甚至在家门口的绿化带上“见缝种菜”。既破坏了整体环境,又存在出行安全隐患。社区党组织敏锐捕捉到群众这一需求,便盯上了小区旁一块近7000㎡的闲置空地——这里曾因疏于管理,杂草丛生,时有部分居民在那倾倒垃圾,特别是在“双创”期间,光垃圾就拉了十几车,给社区治理带来极大困扰。“既要满足群众需求,又要提升社区环境,何不用‘共享菜园’破题?”勐焕街道和社区的想法不谋而合,点燃了治理创新的火花。

带着这样的思考,社区“两委”班子展开“敲门行动”,逐户走访调研。“大妈,您想不想有个自家小菜园?”“大叔,您觉得菜园该怎么管?”居民们纷纷打开话匣子:“分块认领,每家都有自己的地!”“要选靠谱的人管理!”调研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的民意。这场“问需于民”的互动,让治理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菜”,也为后续工作奠定民意基础。

从“各自为战”到“共管共享”:居民自治结硕果​

面对“如何分地、分给谁、怎么管”的三大考题,社区党组织开出“党建+自治”的药方。分地有温度,优先保障低保、残疾家庭认领菜地,剩余的则通过公开摇号确定归属,既守住“民生底线”,又体现“机会公平”。居民闫信全摇中菜地后高兴地说:“在社区的组织下,我们在城市中也有了小菜园,满足了自己的‘归园田居’梦,也留住了乡愁与记忆,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治理有章法,制定《共享菜园公约》,明确按时浇水、自行除草等10条管理规则,推选居民成立“共享菜园管理委员会”,负责调解纠纷、评选“最美菜地”等,同时明确“退出”制度,凡连续两月被评为“管理不善菜园”的社区将无条件收回,并通过再次摇号的方式重新确定归属。颜值有提升,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平整土地、砌筑田垄,将菜地划分为108块规整菜畦,昔日荒地变身“田园景观”,党群合力让菜园从“杂乱地”变成“示范田”。

更令人惊喜的是,如今的“共享菜园”,早已超越了“种菜”的单一功能,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居民从“对面不相识”到“菜园话家常”,邻里关系更融洽。“为管好这个菜园子,居民自发推选5名代表组成共享菜园管理委员会,从除草灌溉到纠纷调解,让大事小事不再出园,居民自治能力更强更有效了。”勐焕街道组织委员在介绍社区治理做法时如数家珍。

从“治理难点”到“幸福支点”:一园激活满盘棋​​

“共享菜园”的效应远超预期,既实现了环境之变,让荒地变身“口袋公园”,又实现了治理之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有效提升。“现在大伙儿见面寒暄常常都是‘你家种的蔬菜长势怎么样了’,这方寸菜地成了凝聚人心的纽带,这片菜园俨然成为南蚌小区新的邻里会客厅。现在我们社区组织活动一呼百应。居民们常说社区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营水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表示。

营水社区的实践还引发连锁反应,芒市勐焕街道将闲置车棚改造成“共享花园”,盈江县盈湖社区组建社区“七彩”青年志愿服务队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芒市图书馆利用花园一角打造的24小时智慧书房……德宏州正把菜园、花园、图书角等“小微空间”打造成凝聚人心的“红色阵地”,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治理温度。

一畦菜地,几缕乡愁,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德宏州将“共享菜园”与党建引领、民生服务、文化培育深度融合,既破解了“毁绿种菜”的治理顽疾,又培育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体意识。当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生长出充满烟火气的共享田园,这何尝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注脚?

发布人:一颗小太阳 发布时间:2025-6-26 09:02 收藏 阅读人次:701

初审:青黛 编辑:宜倍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