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广大党员干部当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担当心,真正做到时时上心察民情、事事入心破难题、处处用心谋发展,用心擦亮民生工作的底色、成色、亮色,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时时上心察民情,在擦亮民生底色中找准“幸福之源”。民生工作的“底色”,体现在兜住底线、回应最现实的需求上。从以调研探路,在走村入户中聆听最真诚的期盼和心声,到扎根田间地头蹲苗成长,在取经问道中提炼最有效的方法和思路,从心怀温暖为孤寡老人送去过冬棉衣和厚被褥,到真诚鼓励失业人员重燃追梦豪情、为其搭建培训和就业的桥梁,从建立留守儿童通讯录,在聆听、交流、关注中解决他们的现实需要,到不断优化社区居住环境,安装便捷设备和智能呼叫按钮……一件件实事,折射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也用行动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当时时上心察民情,让无悔的付出、躬耕的勤勉和群众的笑容都变成民生“底色”里最鲜活的元素,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喜怒哀乐放在首位,用心办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真正在擦亮民生底色中找准“幸福之源”,让民生工作的“温暖底色”经得起岁月考验。
事事入心破难题,在擦亮奋斗成色中夯实“幸福之基”。民生工作的“成色”,体现在足履实地、攻克最严峻的考验上。民生改善的力度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幸福生活的温度,解决那些摆在眼前的困难、横亘在发展路上的“拦路虎”、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各类“硬骨头”,则是我们肩头的担当和使命,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必须作答的时代命题。“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事事入心破难题,要始终聚焦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主动关注讨论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拿出钉钉子精神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到底,把老旧小区改造、教育资源配置、养老托育服务等要事、难事办妥,力求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认可和满意,真正用心推动民生工作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在擦亮奋斗成色中夯实“幸福之基”,从而把这张答卷作答得更精彩。
处处用心谋发展,在擦亮时代亮色中催生“幸福之花”。民生工作的“亮色”,体现在敢为人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上。时代发展向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与时俱进中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在数字浪潮、创新思维、智慧应用不断“亮相”的今天,许多新举措、新创造、新做法不仅刷新了民生工作的高度,也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和惊喜。广大党员干部当处处用心谋发展,既要打破思维定式,通过打造“民生数据平台”“智慧应用”等,不断整合大家的社保、医疗、教育等数据,实现一键上网、一键办事,让大家感受便捷和舒适的生活,同时也要搭乘时代发展的东风,开创“直播+助农”“文旅+富村”“科技+兴业”等模式,让这些创新举措为民生工作注入时代活力的同时,也能不断推动事业发展、直通致富道路,真正在擦亮时代亮色中催生“幸福之花”,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