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第88个年头,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怒吼,始终激荡在华夏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段历史记忆是融入民族基因的精神密码,指引着新时代的奋斗者砥砺前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员干部更应铭记历史,永葆初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我们要将先辈的抗争精神化作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书写新的华章。
在历史回响中锚定信仰坐标。1937年那个溽暑夏夜,卢沟桥上的枪声撕裂了北平的宁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山河梦。88载光阴流转,永定河畔的石狮仍刻着弹痕,宛平城头的弹孔犹记着血色黄昏。当我们抚摸卢沟桥上斑驳的石栏,那些深浅不一的沟壑里,沉淀着3500万同胞的血泪,凝结着“四万万人齐蹈厉”的抗争意志。从淞沪会战的“血肉磨坊”,到长沙会战的焦土抗战,从平型关大捷的破袭锋芒,到百团大战的破袭铁流,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筑起“新的长城”。今日回望,那不是远去的历史,而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精神密码。党员干部当在历史回响中擦亮信仰底色,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决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挺立精神脊梁,让“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穿越时空,在复兴路上铸就永恒丰碑。
在盛世图景中践行初心使命。卢沟晓月今犹在,不见当年战火燃。88年后的中国,高铁如龙掠过卢沟旧址,雄安新区的塔吊勾勒未来之城,脱贫攻坚的奇迹让千年穷困成为历史。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钟声,仍在新时代的晨光中回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从抗战时期“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全民动员,到新时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诚告白,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如今,乡村振兴的田野里,党员干部俯身为桥助农增收;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研工作者以智为剑突破封锁。这是“把群众装在心里”的传承,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践行。党员干部当以史为镜,在盛世图景中永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初心,把卢沟桥的枪声化作奋进动力,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项民生工程中绽放时代光芒。
在时代召唤中凝聚奋斗伟力。当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的捷报频传,我们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铁律。习近平总书记告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员干部当以“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姿态,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勇当先锋,在改革深水区里敢啃硬骨,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中冲锋在前,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在“船到中流浪更急”的关键时期,扛起“强国一代有我在”的使命担当,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奋斗的汗水中照进现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员干部要在历史的回响中,坚定信仰、不忘初心、勇担使命,践行“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凝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伟力。让我们握紧历史的接力棒,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奔跑,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写就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