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学习教育当以纪为纲、以规为尺、以廉为镜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纪工委 王志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当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推进过程中,要避免“大水漫灌”,既通过“靶向治疗”解决个别干部的思想懈怠问题,又借助制度创新堵塞隐形变异的作风漏洞,更依靠文化浸润培育廉洁从政的生态土壤,让守纪律、讲规矩、重廉洁成为干部的行动自觉,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真正落地生根,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扫清作风之弊、涵养正气之源。

以纪律为纲强信念,让政治自觉在深学细照中淬炼升华。中央八项规定如同一把利刃,剖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积弊,其核心要义在于以铁的纪律规范党员干部行为,重塑清风正气的政治生态。守纪律绝非简单的行为约束,而是党员干部对党的政治承诺——从严禁公款吃喝的细节要求,到规范公务接待的具体条款,每一项规定都镌刻着“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纪律意识的培育需从“心”开始。当下部分干部对纪律要求存在“宽松软”认知,将“中央八项规定是一阵风”的错误思想暗藏心底,甚至在公务活动中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通。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对纪律的政治属性认识不足。唯有将纪律要求融入日常学习教育,通过专题研讨、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党员干部在学原文、悟原理中明晰纪律红线,在“照镜子、正衣冠”中校正行为偏差,才能让“纪律即生命”的理念真正入脑入心。从历史维度看,延安整风时期“反对四风”的实践,与当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脉相承。新时代的纪律教育更需结合数字化手段,比如运用VR技术还原违规案例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震慑效果;开发纪律知识互动小程序,以“每日一测”的形式推动碎片化学习。从而,让纪律从文件条文转化为干部心中的“戒尺”。

以规矩为尺明边界,让制度约束在细照笃行中落地生根。讲规矩本质是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设计。从会议议程的精简要求,到调研行程的务实规定,每一条规矩都在回答“权力如何为民所用”的根本命题。规矩意识的薄弱,往往表现为“程序空转”——有的干部将调研变成“打卡式”走访,把会议开成“空话连篇”的形式主义;更有甚者在项目审批中“绕开程序走捷径”,看似提高效率,实则破坏了制度的严肃性。破除规矩“空转”现象,需从制度执行的“末梢神经”入手。一方面,要建立“规矩清单”制度,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细化为具体场景下的行为指南:比如公务接待中“陪餐人数不超过3人”“菜品不超过四菜一汤”等量化标准,让干部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另一方面,需构建“动态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公务消费、差旅审批等数据,对超标准、频违规的行为自动预警,实现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防控”的转变。规矩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随着新型腐败形式的出现,如“电子红包”“快递送礼”等隐蔽行为,规矩体系也需迭代升级。

以廉洁为镜正己身,让价值引领在常修常炼中蔚然成风。重廉洁,其内核是对“为民、务实、清廉”从政品格的坚守。从严禁收受礼品礼金的刚性要求,到规范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软性引导,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始终在叩问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当权力与诱惑相遇时,能否守住廉洁的底线?现实中,少数干部将廉洁视为“吃亏”,在“小节”上放松要求——一顿超标准的宴请、一份“心意”的土特产,最终可能演变为腐败的开端。廉洁文化的培育需要浸润式滋养。传统的警示教育往往聚焦“大案要案”,却忽视了“微腐败”的警示意义。学习教育应创新形式,比如开展“廉洁家书”分享会,通过家人的温情提醒筑牢防腐堤坝;打造“廉洁文化角”,以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传递廉洁理念;组织参观“清官廉吏”历史展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养分。廉洁建设更需“家风”与“政风”同频共振。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这正是从源头上阻断腐败滋生的智慧之举。

发布人:12371网友2aptsk 发布时间:2025-7-8 07:05 收藏 阅读人次:2626

初审:钱莱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