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夏天总是来得这么突然,前一天还是阴雨绵绵,第二天就烈日炎炎。站在山顶上,当燥热的风袭来,思绪突然回到去年:也是在这样一个日子,我跨越700多公里来到云阳县南溪镇火脉村。那午后的阳光是炽热而慷慨的,将汤溪河畔的草木,蒸腾出浓郁且混合着花粉与生命气息的芬芳,这芬芳如同无形的丝线,牵引着我奔赴那命中注定的邀约。如今,已是来到这里的第365天了。
夏巡山路,汗浸衣衫守民安。来到火脉村,我参与的第一项工作是森林防火宣传。早上七点,我背上背包坐着摩托车往山里走时,太阳已把山路烤得冒白烟。“森林防火十不准……”这一段广播像阵阵热浪,带着穿透的力量,顺着风钻进山间的每一处。遇到在玉米地除草的陈大爷,我蹲在田埂上把宣传单折成便于携带的小块,听他说“前些年发生了一场山火,摧毁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时,指尖捏着的传单突然变得沉甸甸。走到海拔最高的黑石子,有几户人家里正飘出午时的炊烟,我们挨家挨户地提醒村民,“炒菜时看着点,烟头别往柴火堆里扔。”汗水顺着后背往下淌,在衬衫上洇出深色的痕,让“守护”二字在心里生了根——时时为民上心,守住了安全,就是守住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秋核细账,笔落纸间记收成。一场秋雨过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工作接踵而至。我和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踩着湿软的泥土,往李大哥家里走。远远就听见几声清亮的猪哼,支书笑着说:“你听这动静,李家的猪肯定又壮了不少。”李大哥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家中妻子患病吃药、两个孩子读书,之前靠种庄稼和打零工养家糊口。后来驻村工作队通过帮他申请小额信贷,修了猪圈,还去学习了养猪的技能。“上个月卖了4头,净赚一万二!”李大哥掏出手机翻转账记录,屏幕上的数字还带着体温,“给媳妇儿买了三个月的药,剩下的存起来留给娃以后读书用。”那些在灯下核对的数字里,不只是数据的增减,更是村民们弯腰劳作的日日夜夜,是政策暖流浸润土地后结出的甜果。
冬聚院坝,围炉共话谋新篇。我第一次参加院坝会是个雨天,雨丝斜斜地织着。雨天出行不便,在路上我还担心只有少数人来参加,然而我们到时已有二十多个村民围坐在一起了,大家哈着白气聊着急难愁盼的问题。“一组山上的沟渠需要在春耕前恢复,才方便灌溉”“五组有一段入户路需要硬化,不然雨天出行太不方便了”“村里水源地的过滤池需要清理了,这段时间流出的水杂质多了”……村民说了好多问题,也共同商量着解决办法。雨幕中,我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生怕漏掉了任何一个诉求与期望。散会时雨停了,王奶奶塞给我一捧炒花生:“你记下的这些事,可得当真啊。”我捏着温热的花生仁,忽然懂了院坝会的分量——这不是简单的聊天,是把村民的盼头攒成一股绳,让每个人都成为村庄发展的掌灯人。
春逢熟脸,一声招呼暖人心。那天我正在整理修建农房的资料,一位戴着帽子的大叔推门进来,打量我半晌才开口:“你是火脉村驻村干部贺妹儿吧?”我刚点头,他就笑着说,“我记得你,上次姚支书带着你来看望过我们这些老党员。”他是来办建房许可证的,我帮他填资料时,他说:“现在你们这些年轻人到村里后,村里处处生机勃勃的,我们这些老人也跟着添了精气神。”往窗外望了望,阳光正落在那棵老梧桐树上,枝丫间新抽的绿芽闪着光,像极了他眼里藏不住的笑意。这一刻我觉得我在村里走的每一步,都有了具象化的意义。这些细碎如星的日常,在一次次叩门走访中织成了温暖的网。突然感悟到,所谓扎根不是仅仅把脚印留在每寸土地上,而是让村民的记忆里,有你的身影,有你的温度。
365天,不过历史长河的一瞬,却足以让一个异乡人记住每户的门朝哪开。如果以时间长短来定义为民服务的价值,那一代代基层干部的接力奋斗,早已把“短暂”熬成了“永恒”。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嘱托,从记在心里到化作汗水与脚印,这个曾在地图上需要放大数次才能找到的小村庄,逐渐成了比故乡更清晰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