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转,时节如歌。转眼间,离开白雪皑皑的松花江畔,投身于金沙江畔这座阳光花城,已整整一年。回首这跨越三千里的奔赴,从初临的陌生与忐忑,到如今的熟悉与热爱,这一年的选调生涯,如同一株从黑土地移植到红土地的“向阳花”,在四川攀枝花炽烈的阳光下,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初秋:从“关外”到“西南”,水土不服的“破冰”
犹记得去年今日,带着组织的嘱托和青春的憧憬,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小伙,第一次踏上攀枝花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迥异于故乡的湿热空气、满目苍翠的山峦,还有餐桌上那令人望而生畏的“辣度”。语言成了第一道关,同事们热情的攀西方言,常常让我听得云里雾里,那份“他乡异客”的疏离感尤为真切。工作的开端,也带着“水土不服”:基层治理的复杂性、群众诉求的多样性,远非书本理论所能涵盖。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工作节奏,焦虑和迷茫也曾悄然滋生。然而,组织的关怀如及时雨:前辈的“传帮带”细致入微,领导同事的包容鼓励温暖人心,一句句放慢语速的普通话,一盘盘特意少放辣椒的菜肴,都在无声地帮助我“破冰”。我深知,适应是融入的第一步。于是,白天跟着老同志走村入户,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倾听乡音;夜晚挑灯学习政策文件、方言词汇,努力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那段日子,汗水浸透衣衫是常态,心中的方向却日渐清晰。
盛夏:汗水浇灌下的“扎根”与“抽穗”
攀枝花的夏天,阳光格外慷慨,我的工作也进入了深入基层、经受考验的阶段。我被派到格里坪镇新庄村挂职锻炼。东北平原的广阔与攀西峡谷的深邃形成鲜明对比,农业种植模式更是天差地别。从“苞米茬子”到“芒果架子”,我成了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但我牢记选调生的使命,把自己当成一颗种子,埋进这片热土。顶着烈日,穿梭在芒果园里,向种植大户学经验,向村干部学方法。皮肤晒黑了,口音里也夹杂了些许“攀普”,但更重要的是,我逐渐读懂了这片土地的语言:我理解了“晚熟芒果”对当地经济的支柱意义,明白了“干热河谷”气候的独特与挑战,更切身感受到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我发挥所长,利用新媒体平台尝试为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吆喝”;参与协调解决村民用水纠纷,在调解中学习沟通艺术;协助完善村规民约,在点滴实践中体会基层治理的智慧。汗水滴落在红土上,换来的是乡亲们亲切地称呼“那个东北娃儿不错”,是看到自己参与的项目为村里带来微小改变时的欣慰。这株“向阳花”,终于在汗水的浇灌下,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努力向上“抽穗”。
金秋:收获认同与担当的“向阳”
时光不负耕耘者。随着工作的深入和时间的沉淀,曾经的距离感被亲切感取代。我能更顺畅地用“攀普”和乡亲们拉家常,能更准确地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当看到自己参与修改的材料在上级检查中获得肯定,当帮助联系的电商渠道卖出了村民滞销的土特产……那份源自心底的成就感,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选调生”三个字的分量,它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是组织信任的托付,更是服务一方百姓的承诺。攀枝花的阳光,不仅滋养出这里甜蜜的瓜果,也锻造着我作为一名年轻干部的信念与担当。我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将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经验与攀枝花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微小的建议。从“被安排”到“主动想”,从“跟着干”到“试着闯”,心态的转变,是这一年最大的成长。
展望:金沙江畔,心向阳光再出发
三千里的地理距离,已化作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奋斗轨迹。松花江赋予了我豪爽坚韧的底色,金沙江则教会了我务实与奉献的真谛。攀枝花,这座英雄之城、阳光花城,用她的热情接纳了我,用她的实践锻炼了我,更用她蓬勃的发展活力激励着我。
“向阳花木易为春。”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依然存在。但我已不再是最初那个迷茫的异乡人。我愿继续做一株扎根攀西大地的“向阳花”,心向组织的光辉,情系群众的冷暖,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汲取养分,磨砺意志,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