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辩证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近年来查处的大量案例来看,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环境、体制机制、反腐败工作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但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违纪违法人员主观上的原因。党员干部只有克服自恃、攀比、补偿、侥幸、从众“五种心理”,自觉做到光明正大、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永葆忠诚干净担当政治本色。
克服自恃心理,做到不骄不躁。自恃心理本身是一种骄纵心理,自恃的人往往自我放纵。有的认为自己经营多年、树大根深、背景雄厚。有的认为自己政绩突出,功劳很大,把自己当成特殊人物,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就算犯一点错误,组织上也不会予以追究。有的认为离了自己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事业就不会很好发展,就算有点问题,组织上也会“投鼠忌器”,因为工作需要不进行查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想法,才越发有恃无恐、居功自大、为所欲为,在贪腐腐败上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只有克服这种自恃心理,深刻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职责是组织授予的,岗位是根据工作安排的,干出了成绩首先得益于上级组织的正确决策和有力领导,得益于班子集体的团结奋斗,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决不能以功臣自居,要始终做到谦虚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克服攀比心理,甘于清贫寂寞。爱攀比,就会心态失衡,滋生邪念,这是人性的弱点。很多干部就是在与别人的盲目攀比中,心态扭曲失衡,灵魂无处安放,在贪腐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有的人受市场经济浪潮下不良思想的影响,看到有的老板过着穷奢极欲、纸醉金迷的生活,就心态失衡,认为自己不比他们能力差,就不择手段动用手中权力大肆贪腐敛财。只有克服这种攀比心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的告诫,知足常乐,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克服补偿心理,提升境界格局。有的人把自己和党组织的关系简单定义为付出和回报的关系,把分内的履职尽责当作向组织要待遇、讲条件的资本和筹码,得不到提拔重用,就对组织产生抱怨情绪,转而寻求经济上的利益。有的觉得水平不如自己、政绩不如自己的人比自己提拔得快,就想方设法在其他地方寻求补偿。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克服这种补偿心理,放大格局追求,坚决摒弃商人逐利思想,深刻认识到为党和人民工作不是等价交换,不能眼里只盯着个人得失,斤斤计较官位、报酬、待遇,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永远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克服侥幸心理,保持头脑清醒。侥幸心理是一种投机心理,在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下,侥幸妄为必然付出代价。有的自诩手段高明,认为自己精心设计、反复包装的违纪行为不留痕迹,没有人能查出来;有的觉得交往的商人“讲义气”、靠得住,他们不会“出卖自己”;有的认为“反腐败是隔墙抛砖——砸到谁算谁”,觉得自己一向官运亨通、运气很好,不会“倒霉”。在这些侥幸心理的支配下,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践踏纪律和法律“底线”。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有克服这种侥幸心理,对党中央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和意志要有高度清醒的认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绝不是一句空话。党纪和国法是带电的高压线,以身试法,必将付出惨痛人生代价。
克服从众心理,坚持清廉自守。从众心理本质上是党性意识淡薄,意志不坚定,政治定力不强,选择同流合污、随波逐流。有的抱团腐败,有的则被腐败利益集团裹挟,因害怕被孤立,不敢坚持原则。有的认为“法不责众”,抱着“过节收受礼金红包的那么多,多我一个也无妨”的心态。在潜意识里认同所谓的“潜规则”,错误地认为“拿人钱财、替人办事”是一种社会常态,不拿白不拿。有的在推杯换盏、说说笑笑间享受吹捧,春风得意,迷失了自我。古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只有克服这种从众心理,坚持党性原则,坚决同形形色色的“潜规则”作坚决斗争,决不做纵容腐败的“帮凶”,更不做随波逐流的腐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