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让“老有所乐”走进现实

贵州省遵义市委组织部 冉鹏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老有所乐”,是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百姓安居乐业的体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推进社会事业进步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实现“老有所乐”,各地就应加大对农村精神文件建设的投入力度,改进完善精神文化阵地,加强农村老人精神文化队伍建设,丰富文化生活形式,为推动新时代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社会保障体系的日渐完善,以及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度提升和社会保障能力提升,老有所住、老有所养的问题已经得到逐步解决,老人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得到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往往被社会所忽视,“老有所乐”对很多老人来说还是“镜中花”“水中月”。一些老人由于物质条件所限,日常的养老生活主要满足于物质上的养老,而精神上的供给显得贫瘠;一些老人由于文化知识所限,跟不上新时代发展变化,导致如网络、智能手机等新事物不会用、用不上,影响了精神文化生活;一些地方由于经济所限,精神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导致日常生活单调,文化生活没有得到满足。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归结起来还是因为社会养老保障力度不够,一些生产生活的观念还与社会发展变化不相适应。实现“老有所乐”,需要各级政府做好这一民生工程,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完成的重要课题,着力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丰富新时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实现“老有所乐”,对推动社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作为老人的子女,不但要注重物质上的保障,更要注重精神上的慰藉,要多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对有文化的老人,不妨多给他们订购一些书籍、报刊,给他们购买一些家庭娱乐的产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对文化知识较少的老人,不妨多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带着他们去串串门、走出去看看,丰富他们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多形式开展农村老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以家庭形式参与的文化活动,增加老人知识、开阔老人视野,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了解,让老人在关怀理解中收获快乐。

  能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考验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检验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各地要注重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把文明建设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加强农村精神文化阵地建设。要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加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投资建设一些适合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动场所,保障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要利用传统节日、民族节日等时间节点,多举办如老年运动会、老人读书会、老人健步走、老人棋类比赛等活动,让老人能够经常性参加到各类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各地也应注重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引导,注重以社区、街道等居住地为特点,以兴趣爱好等为元素,引导和筹建好老人文化活动团体,把那些有文化、有热情、身体好的老人吸引到群众性的精神文化组织中,带领更多老人加入到健康的文化生活中,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质量。

  让老人群体真正“老有所乐”,关键还是要让老人群体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老年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众,他们身上往往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渊博的知识储备、精到的技艺技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实现“老有所乐”,就应有针对性发掘和利用老人们知识的特长,组织老人多开展技艺传承、知识讲座等活动,多组织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一定能力的老人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老人在参加社会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不断提升他们获得感、幸福感。
发布人:半坡散人 发布时间:2019-4-2 14:27 收藏 阅读人次:37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