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初心是怎样练成的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文联 顾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纪实文学《梁家河》,收获颇多,感受深刻,看到了初心是怎样练成的。

  这本书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部分生动描写了习近平陕北七年知青生活,从中可以了解到他的知青生涯以及他为百姓办事、为人民服务的事实。

  青年习近平同志曾在陕北农村梁家河村插队,在7年的摸爬滚打同甘共苦中,让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历练出了实事求是、服务人民的初心。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很彻底的过程。”只有经过历练的初心,才不会忘记。所以,我们青年干部初心历练须深入彻底。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更要“做三遍”。

  哪些事情要“做三遍”?

  深入群众必须“做三遍”。15岁的年龄,在普通人家里,还是个事事需要父母操心的孩子,可当年出身革命家庭的“高干子弟”习近平,就已经用尚显稚嫩的肩膀,挑起了人生的重担。从一开始的不习惯、不适应的“格格不入”,到后来的铡草放羊、光脚铲冰,“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的“积极分子”,实现了从“身入”到“心入”,最后是彻彻底底的“融入”。习近平同志感慨地说:“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深入实际必须“做三遍”。在正定,习近平首先把调查研究作为他的第一要务,就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公社、各个生产大队,还有农户里去调查研究。上世纪70年代,正定县当时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县,是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最早“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5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的县,曾以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扬一时。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通过深入实际,他认识到要有规划,要摸清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改变过去的盲人骑瞎马、朝令夕改,改变这种状况。

  无私奉献必须“做三遍”。六十年代的中国很贫穷,农村、陕北农村那就更加困苦。可是,年轻的习近平,没有被艰难困苦吓倒,相反却把它视为经历风浪的历练,更可贵的是,他从不为自己着想,一心只为梁家河的百姓。他自费去四川绵阳取经,在村里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哪怕被喷溅得满脸是粪,也为成功由衷高兴。延安地委奖励他一辆三轮摩托,这在当时,绝不亚于今天的一辆“宝马”“奔驰”!20来岁的小伙子,谁没有虚荣心?谁不想开着它“拉风拉风”?可是,习近平毫不犹豫地将摩托车换成了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都是造福农民群众最实用的工具。如果不是他彻彻底底无私奉献的品质,怎么会有临别时全村老少流泪相送的感人场景呢?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做三遍”。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党,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但是,正确道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理想信念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这种纯粹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是在长期的历练和考验中逐渐形成的。习近平说:“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正是这种根植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彻彻底底的理想信念,成为了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铸就成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炼就的为民初心,因为纯粹、因为坚定,所以才能成为新时期众望所归的党中央核心、全党的核心。在正定炼就的为民初心,因为高尚、因为务实,所以看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

  习近平同志历练初心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去学习,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永葆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修身做人、谋事创业。
发布人:高原小行星 发布时间:2019-4-18 20:19 收藏 阅读人次:368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