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莫把“经历”当“能力”

山东省招远市委组织部 滕洪坤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的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对他很冷淡,他只有离开孔子回去自修,后成为有名的学者。而学生宰予长得很好,且能言善辩,但后来被孔子批评言行不一。

  即使是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孔子如果只是“以貌取人”也难免落得识人不准,这告诉我们不能把事物的表象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今天我们对年轻干部的培养、评价也是如此,如果只看有没有基层经历,简单把有“经历”和有“能力”画上等号,就会影响对干部的深层次认识,导致识人不深、用人不准,一旦把有“经历”而没“能力”的干部提拔重用起来,也会给年轻干部造成经历比能力重要的错觉。

  经历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年轻干部来说,受过高等教育,思维活跃、可塑性强、积极性高,但经历单一或者缺少基层工作经历,也是一定程度存在的问题,如果长期固定在同一个岗位上,得不到跳出现有领域经历新环境、面对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机会,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这对于年轻干部自身成长和干部队伍长远建设都是不利的。新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经历单一或者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应当有计划地派到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复杂环境工作。这为年轻干部增加阅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指出了一条清晰具体、可操作的路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计划地让年轻干部到更多岗位进行历练,在更多复杂环境中锻炼。让年轻干部用“亲眼所见”代替“道听途说”,到基层亲眼去看生产生活最“原生态”的样子,亲耳去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到急难险重岗位上去感受到底苦在哪里、难在何处。用“深入下去”代替“飘在上面”,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在与群众深度接触中,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和技巧,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用“亲力亲为”代替“坐而论道”,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让理论在实践的沃土中生根开花,持续增强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经历不代表有能力。同样的岗位上不见得能够锻炼出相应的素质能力。比如,历史上,同样是身居宰相高位,秦桧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东汉时期的杨震,一生清白,其风范代代相传,其子杨秉、其孙杨赐、其重孙杨彪,都官居相位,廉政爱民,被朝野公认为“辅国以忠”。再比如,同样都经历抗日战争,有的人卖身投敌,出卖国家利益换取荣华富贵,灵魂逐渐堕落;也有的人舍生忘死,以血肉之躯践行爱国之志,精神逐步升华。同样的,也有一些年轻干部看似有基层工作经历,实际却没有锻炼出相应的能力。所以交流锻炼只是手段,锤炼坚强党性、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才是目的,如果目的错了,只是把交流锻炼作为个人履历上的“金名片”、职务晋升的“敲门砖”,从而心不在焉、敷衍了事,那既违背了交流锻炼的初衷,更浪费了组织提供的大好机会。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破解干部把“经历”当“能力”,还在于树好选人用人风向标。一方面把干部考准考实,用好考察考核,坚持到实地现场、用实绩对账,把人察细,把事察透、见到思想、见到灵魂,既看有没有经历,更看有没有能力、解决了哪些问题,为干部精准画像,让“南郭先生”无所遁形,对谁是“敲钟和尚”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把干部选准用好,让能力突出、成绩优秀的干部受到重用,给在交流岗位上满足于“混日子”的干部敲响警钟,让热衷于短期政绩的干部没有市场,彻底打消干部“混资历”的心态、消除“图虚荣”的思想,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干部真正沉心静气、自我加压提高本领,敢于担当、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如果把经历比作面子,那能力就是里子,面子要好看,里子也要好用,不能因为有了面子就放弃了对里子的追求,珍惜每一段经历、每一个岗位的锻炼机会,达到经历和能力的有机统一,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干部,实现新担当新作为,方能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发布人:招携怀远 发布时间:2019-6-21 08:45 收藏 阅读人次:4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