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希望,肩负理想,魂牵百姓,怀揣朝阳。”2016年1月,姜庆松主动申请到吉林省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村担任第一书记。自此,这个坐落在和龙市165公里中朝边境线上的村子,成了他的战场。
三年多来,他以满腔热血、真拼实干的工作态度,将真情厚植于这片土地,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脱贫致富。这个昔日的边境贫困村,如今已美丽蜕变成兴业富民、美丽如画、生态宜居且走在全州前列的村庄典范。
一份名册,筑起一个战斗堡垒
入村后,姜庆松第一时间从村干部那里拿了一份党员名册。他深知,脱贫奔小康,支部是核心,班子是基础,党员是关键。村民对惠农政策了解多少、怎么寻找脱贫路子、怎么拓宽致富渠道,都需要支部带头发动、党员带头落实。
可现实却很残酷,柳洞村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村,朝鲜族村民占到95%以上,且平均年龄超过60岁。村内党员不仅少,老龄化更是严重,没有45岁以下党员。虽然到村之前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摆在面前的难题还是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姜庆松决定首先从党员队伍建设入手,“党支部怎么吸引人,群众怎么样才想入党,后备队伍如何培养……”细细思量后,他召集村党支部委员坐在一起,表达了想要通过提升党支部号召力、影响力来吸引村民加入党组织,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想法。
接下来的时间,村民在不知不觉之中都有这样一种自觉——有事没事都要去趟村部。原来,姜书记从制度建设入手,先后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党员分片包保制度等,规定党员每天上午八点三十分必须到村部,一起学政策、议民事、解民忧。某村民有间歇性精神障碍,春秋两季经常发病,为周围村民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党员们商量,必须先把这个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解决好。姜庆松亲自跑医院、民政部门,为其解决了住院、吃药等问题。一件事情的解决,让村民对党支部有了充分的信任感,大事小事都想到村部说一说,找姜书记聊一聊,党支部的号召力、影响力越来越大。
支部建强了,可队伍建设瓶颈仍然没有破除——后备力量薄弱。就在姜庆松整日眉头紧锁时,适逢30多岁的年轻党员金洪洙从外地务工回来探亲。看到他,姜庆松顿时有了主意,“既然在村的没法挖掘,那就从出去的人里面想办法”。姜庆松第一时间找到金洪洙,表达了想让其返乡的想法。金洪洙当时很犹豫,毕竟在外10多年,工作稳定、收入可观,回村就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姜庆松知道这事急不来,他要来了金洪洙的联系方式,只要一有时间就打电话、发短信跟金洪洙讲国家的政策和柳洞村的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十个电话、上百条短信后,金洪洙终被姜庆松的执着所打动。2017年,金洪洙正式回到柳洞村,在姜庆松的培养帮助下,经党组织考察列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
目前,柳洞村35岁以下党员已有4人,为后续发展储备了力量,昔日姜庆松手里的那一份党员名册,回报给柳洞村民了一个充满凝聚力、向心力的“战斗堡垒”。
一张图纸,建好一个世外桃源
现在的柳洞村,村庄干净整洁、村部宽敞明亮、民房错落有致、水泥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可谁能想到,曾经的柳洞村村部是一个狭窄简陋的危房,村内交通不便,人居环境很差。为了改变这一切,姜庆松亲手为柳洞村的未来设计了一张图纸,里面的每一个图标都是他为自己设定的奋战目标,也是需要去攻克的一个个挑战。
万事开头难,姜庆松决定先从村部着手,他先后20多次去各个部门协调资金,经常拉着“黑脸”去监督工程质量,有时甚至直接加入到工程队伍中忙活,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皮肤黑了一圈又一圈。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2016年8月,集便民服务大厅、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室、卫生计生室为一体的360平方米新村部和3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终于展现在村民面前。
村民们看到村部变化都喜笑颜开,只有姜庆松还眉头紧锁,“只盖村部还不行,还得想办法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
柳洞村大部分房屋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基本都属于危房。村民住房安全都无保障,又何谈精准脱贫?村干部和村民都觉得建新房的想法没那么容易实现,一双双期盼的眼神里透着无奈。“我就不信这个邪,非要让村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姜庆松跟自己叫起了劲,每天早出晚归地出去协调争取。自己的汽车跑坏了,就骑着摩托车继续跑。忙得顾不上吃饭,一个面包就是一天的伙食。几天下来,整个人瘦了一大圈。但就凭着这股子拼劲,姜庆松为柳洞村争取到了第一批易地搬迁资格,还争取到企业提供的价值80余万元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电器。
村里家家户户都拎包住进了新房,姜庆松奋斗的脚步却还未停歇。他继续组织协调建设村内栅栏3400米、新修村内道路2.9公里、架设路灯97个。随着整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姜庆松当初设计的那张图纸上所有标志都成为了现实,柳洞村也脱胎换骨变了模样,成为一个美丽整洁的“世外桃源”。
一次天灾,见证一份为民情怀
2016年8月30日,受台风“狮子山”影响,和龙市普降暴雨。洪水汹涌而至,柳洞村被洪水围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在旦夕。在这样的生死关头,姜庆松率先投入到抵抗天灾、解救村民的行动中。顶着狂风暴雨,蹚着齐腰的洪水,姜庆松像一面行走的旗帜,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将居住在洼地的56户96名村民和66名滞留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妥善安置。
为了确保易地搬迁新村不受洪水侵袭,他来不及喝上一口水,又开始组织党员干部、沙场作业人员加固堤坝。经过三个昼夜的奋力抢险,漫堤的洪水被挡住了,群众安全了,易地搬迁新村也保住了。看着这样的场景,一脸疲惫的姜庆松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洪水暴雨侵袭后,通往外界的路、电、饮水、通讯全部中断,柳洞村成为一座“孤岛”。谁知,村民刘昌龙突发脑血栓,命在旦夕。姜庆松得知情况,一刻也不敢耽误,“没有公路就走山路,没有山路,就沿着铁道走”,姜庆松冒着大雨背着刘昌龙沿着村旁的铁路线徒步行走了18公里,将其安全送至市医院进行救治。
姜庆松在面对洪水灾害时身先士卒、临危不乱,被授予吉林省抗洪抢险个人二等功和延边州防台抗洪救灾先进个人。面对这些荣誉,姜庆松表现得谦虚而淡定。他说,“党培养我们这么多年,关键时刻不上啥时候上!”关键时刻,他带领村民上下一心、共克难关的那份责任和担当,早已让第一书记的为民初心和公仆形象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
一堆点子,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夜深人静之时,柳洞村村部总有一个身影还在忙碌着。“脱贫,脱贫!归根结底还要挣钱,项目难做,务必去做!”他翻着报纸勾勾画画,上网搜索资料,把每一条适合柳洞村村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经验都记录下来,在谋划致富方面,他的“金点子”总是比别人多。经过他的认真梳理分析,反复和村干部、村民探讨交流,柳洞村产业发展的路径逐渐清晰。“咱们村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到借鸡生蛋,用好用足扶贫资金项目,不能让国家的钱在我们村打了水漂。”
农村发展缺少的就是渠道,姜庆松发动身边亲属朋友,寻求上级部门帮助支持,最终与延边犇福清真肉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搭上了桥、连上了线,带领全村采取资金入股、土地经营权抵押等方式实现村企联营。充分利用柳洞村的现有资源,采取土地入股、场房租赁等形式,引进延边峰山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养殖、种植、民俗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绿色有机循环经济,为村民实现有效增收提供了稳定的来源,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近万元。
村民有钱了,村集体也要摆脱“贫困”。为扭转村集体经济“空壳”的被动局面,姜庆松多次组织村干部到其他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探索符合柳洞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建立起延边州第一个“五同”教育培训基地,建成拓展训练基地,并大力推进民宿旅游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提升。自脱贫攻坚以来,柳洞村集体经济积累已迈入百万行列,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一份遗憾,换来一种别样美满
三年多来,姜庆松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柳洞村脱贫攻坚上。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把最好的留给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身边朋友开玩笑地对他说:“你驻村以后,柳洞村发展的这么好,应该没有可遗憾的了吧。”姜庆松微笑着点头回应,但只有他自己清楚,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她们是姜庆松的坚强后盾。
在柳洞村驻村帮扶期间,姜庆松很少有机会回家。不是他不想回,而是放心不下柳洞村的脱贫工作和村里的贫困群众。即使是节假日回到家中,村里只要有点大事小情他又要立刻返回去。孩子的成长,最大的遗憾不是家庭条件不好,而是爸爸的“隐形”。对于女儿来说,姜庆松就是这样一个“隐形爸爸”,从刚上高中到考上大学,这期间,女儿有很多需要父亲的时刻,但姜庆松不是在群众家中走访,就是为村里跑项目,很难抽出时间给予女儿关怀。在女儿人生重要的时刻不能陪伴她成长,姜庆松心底藏着莫大的遗憾。跟家里打电话时,爱人偶尔会埋怨他几句,可女儿总会在旁边喊道:“爸爸,我支持你,因为你很伟大。”他用对家人关爱的缺失,换来村民生活的美满,这应该就是他大情怀的生动诠释。
时光飞逝,三年半的时间一晃而过。如今的柳洞村早已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但姜庆松的身影却依然忙碌着。有的村干部禁不住问他:“柳洞都退出贫困村了,你还忙活啥?”姜庆松目光坚定地答道,“为民服务哪有终止啊,‘穷帽子’是摘下去了,可还要继续为大家谋好不返贫的‘好路子’,再加把劲儿,要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