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那些年 记忆中的乡村电影

安徽省界首市 陈慧纷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电影,对于八零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可谓是情有独钟,别有一番情感。在那个物资文化极度匮乏的年代,贫穷落后的乡村能看上一场电影,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那时候,电影受到村民和小朋友的格外欢迎和喜爱。电影虽然是露天的,但要是听说有电影在村里放映,大伙都会欣喜不已,孩子们雀跃欢呼,相互告知。大一点的孩子还会早早约起自己的伙伴,“晚上我们几个一起去看电影,看完再一起回来啊!”

  那个时候,一场电影往往会聚集十里八乡的乡邻,每次都有好几百人来观看,甚至上千人,虽然夏天遭受蚊虫叮咬,冬天忍受冻手冻脚,但也阻挡不了大伙看电影的热情。

  “今晚放啥电影?”这是在得知有电影看的时候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每次都会有消息灵通的大孩子提前知道影片的名称、剧中情节。这时,便会有一群小孩子紧紧追随着,仔细打探着关于电影的种种。

  看电影是村子里一次极隆重的活动,对村民而言,是一件“大事”,需要早早准备。傍晚十分,大伙便开始行动起来,孩子们备好衣物,找好板凳。大人们则早早地生火做饭,那时候乡村做饭用的是泥土垒得的灶台,烧火用的是日常捡来的树枝、木棍。为了看电影,孩子们会主动坐到灶台前,用尽全力拉动风箱,只为能早点观看向往已久的乡村电影。

  于是,乡村便有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缕缕炊烟从高低不一的房顶袅袅升起,宁静的村庄在徐徐上升的炊烟映衬下,勾勒出一幅纯朴、静美、详和的乡村图画。

  吃过晚饭,大伙便三五成群地奔到放映地点,找到合适位置,放下板凳,等待着。如果电影放映地点离谁家比较近,那便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常常是提早占据最佳位置坐等电影放映。路途较远而又来的较晚的村民,只能在后面或偏角的位置,往往要踮起脚来或是站在板凳上扯着脖子看,有的孩子还会骑在大人的脖子上看。

  那时电影放映员是十分忙碌的。傍晚时分,他们就要把放映设施摆弄好,还要找准位置,把一个黑边白色的布幕拴在合适的树上或电线杆上,同时,还要时不时调试一下放映机器,以确保电影能顺利放映。夜幕降临,村民陆陆续续的来到放映地点,孩子们则挤在放映员旁边,围着放映员好奇的问东问西,常常惹得放映员不耐烦的挥着胳膊驱赶着,“去去去,一边玩去,你们懂啥?”

  天色渐渐暗下来,电影开始放映,那一束明亮的荧光穿破幽静夜色,照耀着人头攒动的观影人群,这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高度集中,目不转睛地盯着布幕观看,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片段和情节。

  电影一般都是两场,中间要停顿片刻换一下片子。这个时候大伙才有空放松一下,伸伸胳膊,跺跺脚,当布幕上再次出现画面时,大伙们立即恢复高度集中的模样,直到电影结束才肯离去。 

  那时,看电影最怕的就是下雨了,尤其是夏天的雨,快而密,急而猛,上千人的聚会一哄而散,瞬间离场,只见各村的泥土路上,三五成群的村民们跑着,喊着、骂着、笑着,满身泥泞的朝着家的方向奔去!

  回到家自然是困的不行,倒头便睡,但电影带给大伙的愉悦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村角,在路头,常有三、五人聚在一起,津津乐道地讨论着电影中的演员、片段和情景。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不仅物质富裕,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乡村文艺活动此起彼伏、应接不暇。露天电影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宽敞、明亮、功能设施齐全的室内影院,更有大量新技术、新科技被引进电影院中,让我们在观影乐享的同时,不得不感叹现在生活变化之巨大之迅速!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祖国奏响了奋发图强、努力进取的最美强音,谱写了一首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华丽乐章。作为一个八零后,我们有幸见证了国家如何从弱小变成自立强大,如何从贫穷走向繁荣昌盛,如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美起来”的全过程,我们咋会不感叹?不骄傲?不自豪?亲爱的祖国,正引领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我们坚信,明天的祖国一定会以更加昂扬、更加奋进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之林!
发布人:12371网友sjogqy 发布时间:2019-8-7 17:01 收藏 阅读人次:4576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