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给中庸之道“正名”

山东省昌邑市下营镇委 潘雪丽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论语·庸也》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孔门所创立的一种伦理道德学说,凝聚着古人的传统智慧。但是,当前不少党员干部提起中庸之道,往往会将其与不左不右、不说好话也不说坏话的“老好人”思想,以及处事无争、不求进取的为政哲学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其实不然,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之道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对于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的为政做人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不偏,庸不易,中庸之道是指人生目标和轨道不偏离,不轻易变换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北宋程颢、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纵观历史长河,有手着汉朝旄节、不屈节辱命的苏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这些民族英雄坚定不移、宁死不屈,为坚守心中的原则和道义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他们的“中庸之道”,源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信仰。我们共产党人的“中庸之道”就是对共产主义的忠诚和信仰。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坚守住了心中的信仰,擎起了党的旗帜。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听党话、跟党走,并旗帜鲜明地站出来,理直气壮地对错误言行宣战,不当“墙头草”“中间派”,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做敢动真碰硬“亮剑”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为正,庸致和,行中正之事,求中道之正,致中用之和是守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所谓“人品不端、德品不修,则官品不正”。为人从政,“中”,就是要“忍所私而行大义”,以明断是非的胆识、立身刚直的准则,主持公平、秉公办事;“正”,就是身、心、行三正,不愧于心,不负于民。正如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刘少奇同志也曾经说过:“共产党就是代表人类正气的。我们要发扬和提高这种无产阶级的正气,克服一切的邪气。”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矛盾利益凸显复杂,党员干部面临诸多考验。但是越是如此,我们越要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涵养“养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以平常之心对待得失,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清正形象。

  中指好,庸同用,中庸之道还指才气和内涵,要求为官从政要有能力和作为,方能在其位谋其职。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为官从政之人非凡夫俗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才能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成为合格的领导者。有担当能作为,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梁家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为带领乡亲们修建沼气,不远万里,一路辗转来到四川,向当地“讨教”沼气池建造技术。随后,他又一遍遍试验研究,成了修建沼气池的“专家”,带领乡亲们解决了照明、做饭、取暖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党员干部若没有“几把刷子”,将更难以肩负新时代的新使命。这要求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苦练本领内功,主动到基层一线摸爬滚打、在吃劲岗位锻炼淬火,干中学、学中干,在经济转型、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娄山关”“涉险滩”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发布人:昌盛古邑 发布时间:2019-8-12 09:54 收藏 阅读人次:4329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