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待群众须“真心”更须“实意”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洪家嘴乡统计站 段官敬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陪小女看动画片,猴子遇到小鸟提了一篮子苹果,主动提出帮忙,发现篮子里苹果有生虫子的,便把生虫的苹果扔掉了,待赶到小鸟家时,篮子里只剩三四个好苹果。猴子本以为会得到小鸟的道谢,未料小鸟反而哭了起来,“我就爱吃苹果里的虫子啊”。足见,有时候真心帮助别人,若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只会“帮倒忙”、添麻烦,让对方感受不到实意。

  由此联想到,有媒体披露某地帮扶单位千辛万苦为对接帮扶的贫困村送“清凉”,弄了一车西瓜,然西瓜种植却是该村重要的扶贫产业之一。可以说,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确是本着为群众着想的理念,好让贫困群众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丝丝甜味,其动机无可非议,但没有精准对接群众意愿和诉求,未能做到“缺什么给什么”,只见“真心”不见“实意”、好心没办成好事,既让群众生厌又浪费资源,也沾上形式主义帮扶色彩。

  现实工作中,不乏少数基层党员干部替民办事、履职尽责过程中,空有一颗“真心”,往往干出的事让群众感受不到一番好意。比如,有的为贫困群众鞍前马后跑腿想办法、找出路,通过多方努力为其谋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结果群众不但不领情,反觉得干部“多管闲事”,因其专业特长和个人爱好不在于此;再如,有的争取政策为老百姓弄到建房指标,拆了旧房子盖起了新楼房,然老百姓不愿搬进去,还埋怨干部“乱来事”,因其对旧房子有感情,只想修缮加固,等等。

  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蕴藏在是否有实在的、具体的、可触摸的获得感之中。之所以出现“吃力不讨好”“好心办砸事”的现象,关键在于尽管群众有获得、却无“感”,由而“幸福”更无从谈起。其中根本问题出在干部身上,把保姆式服务搞成“替群众当家做主”,凡事打着“为群众好”的理由,不问群众所思所盼,自认为考虑周到、干得漂亮,习惯“大包大揽”、冒充“大师傅头”,跨过群众本人做决定拍板,难保提供的“豪华午餐”不符合群众“一日三餐”的口味。

  真心诚可贵,实意价更高。假使唯有真心,却拿不出让群众满意、高兴、答应的成绩,虽然流了很多汗、出了许多力,忙得如“热锅上蚂蚁”,也磕磕碰碰、吃尽苦头,无非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还会在群众中烙下不会干事、干不成事的不良印象。久之,必然影响党群干群融洽关系。试想,群众难缠事、揪心事和烦心事,党员干部不去精准“把脉”,一味“拍脑袋”下些锦上添花的毛毛雨,忽视雪中送炭的及时雨,且不论“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哪怕干部自认为送给群众“大海”,于群众而言恐怕还是不能“解渴”。

  服务宗旨和党性作风赋予了党员干部“真心”,然这份“真心”能不能转化为源源不断造福群众的“实意”,还得看党员干部是否拥有聆听群众心声的耳朵,能够当好群众“肚里的蛔虫”,时刻走进群众心坎,让干事供给侧精准对焦群众需求侧,如此群众才能既有“获得”、又有“感”。
发布人:曹句文 发布时间:2019-8-19 23:04 收藏 阅读人次:34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