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在90年代初的农村,童年的记忆是从老街开始的,每逢双号老街就会特别热闹,用我们的“土话”说叫“赶场”,关于老街,对我来说,有种特殊的感情。
“胡豆开花菜籽黄,城巴佬下乡来赶场,鸡蛋鸭蛋嘿实买,还要扯把鹅儿肠。”一首童谣仿佛又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
依稀记得,每次赶场的头一天,我就会兴奋得睡不着觉,跟奶奶念叨着明儿一大早叫醒我。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和奶奶大手牵小手,打着煤油灯从十几里外赶到老街上凑热闹。小时候家里很穷,奶奶常常会背着地里刚种出来的花生、玉米,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土鸡蛋,熬夜剥出来的棉花……到老街集市上人最多的地方去卖,这时候我就会乖乖蹲在旁边,祈祷着奶奶费力背来的东西能早点被买主看上,伸着小脑袋“看稀奇”一样观察老街熙熙攘攘人群中各种好吃好玩的,有排队等着剃发剃胡须的老大爷,有吆喝着卖布织衣服的小商贩,有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的顾客,还有令我垂涎的摆在摊子上论个叫卖的包子……各式各样的商品,形形色色的路人,都成为了儿时里老街赶场的重要记忆,在这里,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也演绎着最凡俗、最生动的人间烟火。
快到中午了,该收摊的收摊,回家的回家,老街上的人流渐渐稀疏,奶奶的东西也卖得差不多了,每次卖完奶奶总会将换来的两分、一毛、两毛、五角的纸币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整齐地放在一个缝制的小粗布袋里,再三检查后系在裤腰带上,回家的时候“犒劳”我这个小跟班,或是买一根冰棍儿,两根儿芝麻杆,或是舔一根薄荷糖,那个年代吃上一个都能回味好久。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网络平台的日益发达,人们不再是要等到赶集日再去老街买东西了,一些原生态的交易方式逐渐被微信、支付宝等现代化方式取代,从超市到购物商场到各种网上购物平台,线上线下的购买方式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生活。二十多年过去了,全国各地乡镇上依然流淌着像老街这样的赶场习俗,赶场像块磁铁,把方圆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不仅能使群众购买到质优价廉、称心如意的商品,同时也为乡镇经济发展带来繁荣。
现在奶奶八十多岁了,在党的好政策下买上了农村养老保险,每月也有固定的“零花钱”,奶奶再也不用辛苦背着东西去老街上卖了,但常常听她老人家说“社会变好了,生活也变好了,我们要感谢共产党!”
后来我到了县城上班,繁忙之余也常回乡下看望奶奶,如今,奶奶偶尔还会去老街赶赶场,让日常乏味无聊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我想,赶场,赶的是一种习惯,一种人间烟火,一种不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