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9月,像所有考上大学的孩子一样,我怀着激动又期待的心情,远离家乡,坐上了从南昌开往哈尔滨的K1122次列车。当时的火车还是“绿皮车”,车厢没装空调,只有车顶中间几个小电扇不停环绕摇头。车窗是可以打开的,火车“况且况且”的开动声伴着雾蒙蒙的灰尘飘入了我的耳朵里、鼻子里。我时不时看看周围扎堆的人群,偶尔把头探出窗外,迎着风感受着强烈且富有节奏的轮轨撞击声、摩擦声、刹车放气声,听着售货员的吆喝声,一切都显得那么有趣。三天两夜,近40个小时,这2500多公里的漫漫路程似乎也不那样漫长了。
不知不觉已到学期末,哈尔滨已进入零下30℃的寒冬,我与同学早早出门,披着北风,踏着厚雪,赶往火车站排队买票,晚了可就没有了。差不多排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们了,却被告知只剩硬座了,只能告诉自己总比回不了家好,咬咬牙买了硬座票。归乡的时刻到了,拎着大包小包的我早已被乌央乌央的人群吞没,我不由得想到,接下来的三天里都要蜷缩在那硬邦邦的座位上,吞吐着窗外扑鼻的尘雾,心情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被拥挤的人群裹挟着挤上了火车,一抬眼,才猛然发现现在的K1124次列车已经不是原来的“土包子”,摇身一变成了洋气的新型空调快速旅客列车。火车很新,窗户是封闭式的,灰尘不能进来,座位看起来比以前干净整洁,过道也更宽了。面对舒适的车厢,上车前的忧虑与不快一扫而空,透过明亮玻璃窗的风景也更加鲜艳迷人了。
火车晚点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当火车的广播里响起满怀歉意的声音时,相信大家的内心都充斥着焦躁的心情。我乘坐的由哈尔滨开往南昌的K1124次列车,途径40多个站,每个站都要停一段时间,有时还需为其他车让路而半路停车。到达南昌是在第三天的早晨7点左右,火车要在一个叫南昌北的小站停靠大约一个小时才进站,我和同学都打趣说,“这是来早了,会挨骂,怎么着都要挺到正点才进去。”
转眼又到2011年,互联网购票开始实行,我查好时间,守在电脑前,一分一秒等待着网上开票。只需要鼠标点一点,输入个人相关资料,不用起个大早,顶着烈日或寒风,匆匆忙忙赶去排那缓慢挪动的长队买票了。再后来,连取票都不用排队,可以直接在自助取票机上领取,票面的颜色也从红色变成了蓝色。握着手中的蓝色磁卡火车票,我真正感受到了“便捷”二字的意义,这小小的蓝票也仿佛有了不一样的含义。从此,它也成了我收藏盒里的一件珍贵宝贝。
去年再去哈尔滨,列车已经由K1122次快速车升级为了Z112次直达车,从南昌到哈尔滨的途径站已经减少到了17站,只需要25个小时,火车正点。不只是K1122次列车,从环境“脏乱差”变为“洁净美”,从时速3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车组和高铁车厢设定禁止超载,再也没有出现过人挤人的场景了。空间宽敞了许多,旅途也变得更加短暂,坐火车的舒适感也直线提升,一切都像这火车一样,平稳而高速地朝着更美好的前方行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