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母亲住进了小洋楼

四川省富顺县板桥中学校 喻礼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翻看中国历史,只有把握了农村,理解了农民,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题记

  在我的记忆里,生活在农村的母亲一直是有梦想的,母亲的梦想就是在农村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好房子。这座房子虽然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一定能满足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间自己的卧室,全家人能安然度日,风雨无忧。

  在上个世纪,拥有一座好房子可以说是所有农村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时,家中只有两间祖上传下来的老屋,是川南农村那种典型的立木为柱、竹篾为墙的屋子。

  在那个年代,一颗糖果就能够让我们快乐一整天。因此,即便房屋再简陋,我们小孩也是不以为意的。但母亲的想法就不同了。母亲曾不止一次地望着老屋破损的屋顶对我们说,等家里面有了钱,我们一定要修几间宽敞的屋子。

  修几间好房子,就成了我们全家人奋斗的目标。

  那时,农村土地已经包产到户,母亲的干劲显得异常之足。那些年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就以一个妇人的羸弱之躯承担起了我们一家几口人所有的农活。我家的庄稼在母亲昼夜不停的侍弄之下,在全村长势都是最好的。

  那时,在我们村有一句专门用于赞美母亲的话:能干要数吴幺娘,屋里屋外响当当。

  母亲不但是一个勤劳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异常聪明的人。她不仅能做所有的农活,而且还拥有许多普通人都不具备的本领。比如说,母亲能为孕妇接生;能用竹篾编织斗笠;能制作精美的布鞋;能够给吃了农药的牲畜动手术,让它们由死转生。总之,在农村基本就没有母亲不会做的事。

  在母亲日复一日的努力下,没有几年,便用她积攒下来的钱粮开始了她的第一次修房之旅。这次,母亲一共修了四间宽大的泥墙瓦屋。我还记得,在搬进新房的第一天,母亲脸上一直挂着灿烂而满足的笑容。

  今天想来,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完成她人生史上的第一次壮举,这种骄傲和自豪不是身处其中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有了四间土屋后,母亲并没有停止她奋斗的脚步,也许,她心中真正的好房子还没有实现。

  有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傍晚,当我正在新屋门口大声朗读课文时,正在做事的母亲突然停下了手中的活,要求我把刚才读的那段文字重新再读一遍。我便又大声读了起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听到这句话,母亲的眼神在突然之间就变得熠熠生辉起来。然后她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要是哪一天,我们也能住进这样的楼房就太好了!”

  也许,就是我不经意间的一次课文朗读,在母亲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住进自家的楼房。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农村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住楼房的确是一个大胆而奢侈的梦想。

  但母亲为了她的这个梦想,一直在孜孜以求。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些年我中午放学回家,一般是见不到母亲的身影的,但能瞧见灶膛里有火星在闪烁。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母亲为我们做好饭菜后,自己又上山干活去了。晚上,当我们睡醒一觉醒来,会发现母亲依然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纳鞋底。即便是下雨天,母亲也绝不肯闲下来,她会在家里编织斗笠,以便出售后贴补家用。

  母亲那股永不止歇的干劲,一直让我惊叹。今天看来,正是新时代的新生活给了母亲无限的希冀和憧憬,母亲相信,有奋斗就一定会有未来,就一定会有美好的生活。

  后来,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家又先后修了两三次房屋,前几年终于把农村的青砖瓦房变成了现在的小洋楼。

  母亲终于圆了她一生的梦想。

  说它是小洋楼,一点也不为过。修房时,母亲不仅在意于房屋的结构和外观,也注重房屋周边环境的完善。现在的楼房前筑有睡莲池,楼房四周遍植瓜果花木,一年四季,楼前都是鲜花不败,绿树常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小洋楼的第三层,母亲知道我爱看书,还把面积最大的一间屋打造为了书房。现在,书房里有林林总总上千册书籍,我把它戏称为我们家的图书馆。

  我不止一次对母亲感叹说,我们家的历史就是一部修房史。母亲听后,便会心地一笑。

  习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如今,农村的广厦何止千万间,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让农民人人安居乐业。母亲的小洋楼仅仅是见证这个美好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的美好,她可以成就很多人的梦想,包括那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当一个时代,能让所有普通人都怀揣梦想而奋力前行的时候,这个时代无疑是最光辉的,也无疑是一个最值得讴歌的时代。
发布人:游之侠者 发布时间:2019-9-29 10:17 收藏 阅读人次:6508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