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专业能力是一个人干事之“前提”、办事之“根基”、成事之“关键”,专业代表了尊重、体现着价值、彰显出力量。人们习惯用“礼贤下士”来形容组织对专业人才的尊崇,用“力挽狂澜”来表达对专业人才业绩的评定,用“不可替代”来描述人们对专业人才能力的仰慕,任何单位都需要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专业能力来自于组织锻炼、系统教育、单位实训等外力“熏陶”,更源于深学研读、实践磨砺、用心修为等自我“锻造”。党员干部想要破除知识恐慌、本领不足,决不能有“等靠”思想,要拿出“马不扬鞭自奋蹄”的精神,“靠自己”用心、加压,不断增强提升专业能力的“内生动力”。
守好“自家功夫”,专业基础不能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尽管每名党员干部学历学位不同、教育背景各异,“干学殊途”再所难免,但专业之间“术”有不同、“道”却相通,学科之间理论渊源、研究方法、思考视角等“内核”部分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看似“隔行如隔山”,实则“通一经”可“明诸子”、“举一隅”能“三隅反”。要坚持不妄自菲薄、不固步自封,不能看到规划、金融、电商等热门专业“很紧缺”,就认为文史、管理、农学等其他领域“毫无用武之地”,更不能自己给自己“打退堂鼓”。要认真审视、理性分析自身已有专业背景,坚持查缺补漏、取长补短,学会从自身“熟悉领域”出发,对接、延伸、关联、演绎“陌生领域”,持续学、反复改,全面夯实“自家功夫”中的有用根基、专业“内功”,多找“共通点”、同下“一盘棋”,为实战“考场”打好坚实的“复习”储备。
练就“看门本领”,专业技能不能少。“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随着职业分工日益精细化,新职业不断涌现,党员干部专业“保鲜度”不可能一成不变,紧靠老专业、旧经验不但可能不对路子,甚至会事与愿违。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不论职位、职务如何变化,始终树立“上哪座山唱哪只歌”的工作思维,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先从学习“入手”尽快“入门”,认真锤炼本部门、本岗位应知应会的专业技能,全面锤炼“看门本领”,真正肩负好“守门人”甚至“掌门人”的神圣职责。要坚持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走进“实践大学”、寻找“百姓导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勤于请教行家里手、业内专家,遇到一个问题、学习一件方法、积累一次经验,逐步从“外行”转行“内行”,不断提升专业本领、专业水准,渐渐变“门外汉”为“卖油翁”。
涵养“职业风度”,专业素养不能弱。“业精于勤荒于嬉”,新时代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充足的职业知识储备,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风度,而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基石,要做职业人,先做专业人。要时刻增强爱岗敬业职业教育,对待本职工作,常怀敬畏之心,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争做本领域的骨干或“尖子”。要注重在学习职业必备必需“硬知识”之外,强化对现代领导科学方法、政务礼仪礼节等“软学科”的学习实践,从细节、小处入手提升规范化服务水平,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善于同客商话发展,不断增强服务群众时的感召力、亲和力。要在党务政务工作中大力倡树“工匠思维”,把每一件事情做精做细做实,追求卓越,创造一流,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始终把学习践行党纪国法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职业追求,始终慎初慎独、自律自醒,牢牢守好工作“底线”。
拿出“过硬产品”,专业成果不能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专业能力、专业修养怎么样,成果最有“说服力”。要始终牢树“成果”思维,善借“科研”式大脑,带着“问题”去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研究、一门学问,善于梳理经验、总结得失,既提炼工作的亮点与对策,也分析成绩背后的问题及其成因,做到由表及里、深刻全面。要勤思考、勤动笔,善于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经验材料、信息动态,通过“发出去”的形式输出“成果”,并进一步提炼规律、抽象经验,争取上期刊、出专著、办专利,让专业成果变研究成果。要聚焦本专业本领域“重量级”专业考试,勤学习、多练笔,积极获取职业能力证书,提升职业能力等级,变更多非“硬性规定”为“自我标配”。要多拿业绩担使命,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注入专业理念,在执行落实中要始终坚持专业水准,多啃“硬骨头”,多拿“险山头”,让专业在成果中大放光彩。